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李翔 经过再三的铺垫,陈九霖终于通过 《财经》杂志公布了自己复出的消息。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是这位前国企明星经理人的新职务。即使在《财经》网站刊出名为 “陈九霖归 ‘队’”文章同一天(2010年6月21日)新浪网对陈九霖的专访中,陈九霖也拒绝谈论自己现在的工作。
在此之前,陈九霖已经在国内一些媒体和公开场合用不同方式露过面。他曾经在《中国企业家》上发表过谈论中国石油战略和能源安全的文章,也曾经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课堂上讲授同上市与并购相关的资本运作课程。甚至早在刚刚出狱时,就已经小规模地约见了一批媒体的记者——只不过那时他仍然使用“陈久霖”这个名字。
“陈久霖”为人熟知是因为他在2004年豪赌航石油期货的失败和随后在新加坡被拘。在2004年之前,“陈久霖”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中的明星经理人,因为在他于1997年出任后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之后,迅速地将这家公司变成一家海外明星企业。但是2004年高达5.5亿美元的石油交易巨亏却让他备受指责,甚至最后身陷牢狱,因为他在事后曾试图隐瞒公司亏损的事实,并且通过出售股权套现来补仓。
“陈久霖”之败在当日曾轰动一时。但“陈久霖”在新加坡度过4年零3个月监禁之后,一些报道开始偏向这位昔日的明星经理人,认为他只是在为国有企业的集体决策背负责任,而随后又被视为 “弃卒”——“卖国家的股我能个人决策吗?中航油集团都决策不了!”陈久霖如是说。一些报道甚至指出,在陈久霖出狱的前一天,东航因航油期货套保巨亏62亿元,随后国航宣布套保巨亏68亿元,国企经理人都没有为此付出多大代价。
“陈久霖”对自己复出可能受到的争议似有充分心理准备。因此,尽管他在2009年年底即开始在葛洲坝集团任高管职务,但却谨慎地从未对外声张。随后的报道也引用专家观点称,陈九霖复出和目前相关法律规定并不冲突,是从一名公务员变成了一名企业聘用人员。
但是这个消息一经释放,仍然引发了众人的议论。议论无非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作为曾经有经营污点的人,陈九霖重新进入国有企业担任高管,才干上是否合适;二、其后又是否有暗箱操作;三、是否合乎规则;四、是否昔日陈九霖确实是被舍弃的用来承担责任的弃卒,当日是否另有复杂情况未披露。在媒体上也有国资委对陈的“补偿”一说;同时又有国资委官员声称陈的复出任职央企“程序上、规则上,都是合理的”。
和前段时间被问责官员的纷纷复出不同,陈九霖的复出一方面经过媒体披露引发关注,另一方面公众和媒体对官员任免的议论总有忌惮,是以此次事态有沸沸扬扬之势。
公众情绪可以理解。毕竟,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不是私产而是公产,公产的代理人人选理应慎重,而公众也有发议论的权利。同时,国资委或许也有自己的考量,而陈九霖应也不无委屈之处。
问题的症结因而不在于针对陈九霖一人之议论,不在于“私”,而在于“公”。陈九霖的才干和国资委的考量都不是公众能够知晓和关心的,公众也并非天生对陈九霖和国资委存有偏见。此前几家知名国有大公司经理人的人事变动也曾激发民间议论,亦是同样道理。因为公众并不知晓国资委和大型国有企业任免重要经理人的标准和程序,国资委似也无意来推进和普及。
因此,如果因为陈九霖新职务的争论,能够让公众知晓国资委对大型国有企业重要经理人的任命选拔的规则及程序,让公众明晰其中之道理,减少疑问,才是此次陈九霖复出对中国商业世界的最大贡献,而不是局限于一人之任命和一公司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