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走后
——辛亥革命百年系列之八
章敬平
法学博士
1924:溥仪的悲伤也是冯玉祥的悲伤
历史像个淘气的孩子,常常作弄弱小无辜的人。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部下拿着手榴弹,将末代皇帝溥仪灰溜溜地赶出了故宫。
这天早上,秋日的太阳跃过杆头,北京警备司令部总司令鹿钟麟一干人等,率领20名手枪队员,雄赳赳地来到清朝皇帝居住了281年的故宫。接到禀报的内务大臣,匆匆赶到门口迎接这帮来者不善的军人。笃信兵贵神速的鹿钟麟掏出两份文件,一份《清室优待条件》,一份《大总统令》,命令溥仪3个小时之内交出玉玺,带着全家老小搬出故宫。
见过世面的内务大臣,一边小心翼翼地和军人们周旋,一边暗示下人们禀告溥仪,让皇帝联系各界,寻求帮助。可能是看出了内务大臣拖延时间的用心,鹿钟麟唬起了脸,掏出随身携带的两枚手榴弹,往桌上一扔,威胁内务大臣,大意是说,皇帝必须在20分钟之内搬出去,否则,景山上的大炮可没长眼睛。溥仪哪里知道鹿钟麟是骗他吓唬他,他不愿离开故宫,更不愿意做炮灰。没什么好交涉的,唯一能交涉的就是搬离故宫的时间,不是20分钟,而是6个小时。答应出宫的溥仪,只好在鹿钟麟进门就在他们的《清室优待条件修正稿》上签字。
12年前,南京临时政府也向清政府送达了《清室优待条例》,规定:清朝皇帝的称号不变,还叫皇上,皇上的住所暂时不变,仍然住故宫,皇室的私有财产受民国政府的特别保护,不会被征收,国民政府每年拨给皇室400万元,供皇室和宫女太监们花销等等。眼见大势已去,口口声声无颜见列祖列宗的隆裕皇后,也只好含泪答应,毕竟,较之于法国大革命杀死国王,俄国大革命中沙皇死不见尸,能够获此优待,已经要感谢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了。
岂料,短短12年,眼前的这帮荷枪实弹的家伙,就要将参议院通过的条例废除,非要给他们一个无法接受的修正稿。这个修正稿搞来搞去,就是要取消昔日的优待条件,从今天开始,搬出皇宫,不能再喊皇帝了,过去允诺的每年500万元改成50万元。
想当年,《清室优待条例》黑纸白字地说,中华民国公民在皇帝退位之后,要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而如今,手枪,手榴弹,威胁,恐吓,就像对待罪犯,哪里谈得上礼遇。可是,杀人不怪刽子手,别说手枪队,就连鹿钟麟也是执行他人的命令。逼清帝出宫,是冯玉祥的主意,怨不得他们。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了总统曹锟,组织了临时内阁。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主张彻底推翻帝制的冯玉祥,以临时内阁的名义,实现了自己废除优待条件、驱逐皇帝出宫的一贯主张。
下午3点,溥仪和一班遗老遗少,乘坐5辆汽车,凄凄惨惨地驶往什刹海北河沿的醇亲王府。这是溥仪出生的地方,是他最初的家,在登基大典上,这个年幼的皇帝哭着喊着说,我要回家。现在,他终于回家了。
历史,就这样和他,一个生不逢时的皇帝,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历史,就这样和法治,一个在中国土壤中刚刚吐露新芽的治理方式,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须知,《清室优待条件》是参议院正式通过的中华民国与皇室的协议,是不能说撕就撕的。如果没有这纸协议,中国革命要多付出多少的血,多少的代价?协议是皇室和革命党人妥协的结果,也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皇室固然获益,民国也没有吃亏。虽说时过境迁,协议可以修改也可以废止,但是,绝不能以一方命令另一方的方式,擅自修改,强行修改。无论冯玉祥有多少理由,都掩盖不了乘人之危,欺人之弱,背信弃义的本质。然而,当时,人们还是赞颂英雄一样赞颂了他。起码,没有多少人觉得他有什么不妥。即便是知识界,除了胡适等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人不在乎溥仪的悲伤。
我也不太在乎溥仪的悲伤,可是,我在乎军人干政对法治的伤害,单方面撕毁协议对民国法治的伤害。这样的伤害,是溥仪的悲伤,是冯玉祥的悲伤,也是你我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