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再次“裸奔”
2011-09-07 15:02 来源: 作者:李晓丹 编辑:
导语:经济增速放缓本身不用过于担心,但是之前维持经济高位运行的投资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还能否持续,是未来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

李晓丹/文 如果不出意外,8月CPI将会回落至6%甚至低于6%。CPI的掉头回落,正好是在宏观政策相对静默的三季度,而在此前的季报经济学人调查中,半数以上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三季度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那么,为什么通胀见顶,而经济仍然步履蹒跚呢?因为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放缓,或者说已经告别高增长,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减缓。

经济增速放缓本身不用过于担心,但是之前维持经济高位运行的投资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还能否持续,是未来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至少投资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裸奔”——短暂的狂欢之后,才发现衣服找不到了。

先来看看中国经济与投资的关系。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基本上都伴随着政府的高投资。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更是推出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速,而其效果更是让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困滞下独放异彩。

接下来,再来看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提到了“要充分认识稳定物价总水平的重要性,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可见,未来几个月,防通胀仍然是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因此,由于货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胀风险将会继续受到关注,也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再放松。但考虑到经济出现的下行趋势,也不会继续收紧。增速放缓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调控不能放松,这是逆水行舟的道理。

如果货币政策“维稳”,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调控手段。进一步来看,与财政政策密切相关的两项支出,一是基础设施,比如保障房,另一个就是税收。前者主要是当前政府投资中工期最明确的,后者则被称为是体制改革的前端。

由此,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出现了,从货币政策来看,投资过热带来的诸多问题还未消化,但从财政政策来看,相关民生工程仍需要继续投资。那么,以基础投资为主体的政府驱动型投资,是否会缩减?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未来基础设施投资不会缩减。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和考核制度来看,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政绩工程仍然是拉动地方经济和政绩表现的最好途径。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外贸不温不火,尚不足以提振经济;消费虽然被寄予厚望,但是从目前来看,大消费启动还需时日,而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局限在比较固定的领域;最后还是投资是可以随时启动,并且效果明显。

最简单的办法,从地方政府财政来看,近期都在关注给企业减税问题,减税呼声日渐高涨。根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增值税15897.21亿元,完成预算的103.6%,其中企业所得税7795.17亿元,完成预算的96.7%,个人所得税2902.97亿元,完成预算的114.2%。

由此可见,中国的税收主要是靠间接税完成,也就是说是靠企业完成的。对于减税的提议,虽然个税上限上调,名义上老百姓来说负担减轻,但减少的税收还是会从企业身上找回来,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企业减税的喊了这么久仍然没有出台实质性的减税政策的原因所在。再回到地方政府层面,土地财政要受限制,未来的政府收入还得依靠企业税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消费无从启动的根本原因,个税减少并未真正让利于民。

除去上述对经济实体的分析外,还有一个政治周期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眼下正是地方政府换届之时,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火”最容易起的地方就是基础设施。

如果这样的判断成立,那么未来,我们又将重新进入一个旧轮回:上一轮的经济过热是货币超发,未来将是由财政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热潮。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仍将承受继上一轮投资过后信贷高发、通胀上升、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累积、百姓幸福感下降等诸多问题。

不过有一点可会很好看的,那就是GDP,数字上会很漂亮。GDP崇拜的魔咒还将继续箍在地方政府头上,它将驱使地方政府再次集体“裸奔”。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