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交环比暴跌40% 创两年新低

2011-11-04 07:59

记者 宋尧 年底翘尾,四季度成交暴涨,这原本是土地市场过去数年呈现的一个规律,但这一规律可能在2011年失灵。

2011年10月,在传统的交易高峰期,土地市场却交出了一份两年来最差的数据。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对全国133个城市所作的统计,10月份当月这些城市共成交土地1365宗,成交面积5500万平方米。环比大幅下跌40%,同比去年的跌幅达到37%。其中住宅类用地的成交数据跌幅更大,共计成交408宗,成交面积仅2004万平方米,同比跌幅高达45%。而这一交易数据也创下了自2010年1月份以来的新低。

依照过往的经验来看,土地市场的成交多集中在第一和第四季度。市场人士解读,第一季度的信贷相对较为宽松,开发商也可以在“金九银十”期间获得大批销售回款。因此这是开发商购买力相对强盛的一段时间,土地市场的投资高潮期也多集中在此段时间,尤其以第四季度为甚。在部分时期,第四季度的土地成交甚至可以占到一些城市全年成交数的一半以上。

2011年10月的市场数据令土地市场蒙上一层阴影,而这主要是由需求方的变动造成的。在土地供应方面,各地政府的土地供应依旧如往年一样维持在高位。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监测的133个城市一共推出了2342宗土地,面积达91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类土地810宗面积达4221平方米。尽管这一数据的同比分别下降12%和6%,但依旧高于近两年来的多数月份。

不仅成交量锐减,达成成交意向的土地也出现溢价率暴跌的现象。10月份成交地块的平均溢价率仅为3%,同样创下了近两年最低的记录,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7%溢价率。

面对楼市调控的持续加强,限购、限贷等政策放松无望,楼市成交量持续下滑的状况。2011年四季度时,多数开发商忙于回笼资金,结算贷款及各种开发成本,还款压力使其对于土地市场热情大大减退。而为了避免市场出现土地流拍的尴尬,广州等地方政府采取了地块的延期出让或终止挂牌等等方法,不过成交量的统计却成为土地市场冰谷最刺眼的标注。

一些刺激土地市场回暖的地方性措施也开始出台。10月27日,北京市宣布拟根据当前市场情况下调土地竞买保证金,住宅至20%,商服用地控制在10%-15%,同时放宽交款时限,并做好了降价出让的准备,但能否达成成效尚待观察。

不过,土地市场遇冷的风险很可能带来2012年度的投资下滑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锐减。这一担忧在今年尚不会显现,尽管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都呈大幅下滑之势,但依靠着今年1月份5000多万平方米的单月土地成交高额,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支撑,截至目前为止,全国总体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及房地产投资依旧处于历史高位,但第四季度的走势可能彻底颠覆当前局面,并在2012年给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收入乃至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巨大的影响。据记者了解,2012年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可能性已引起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