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珊珊/文 推开一扇门,你仿佛被吸入一个黑色的时间隧道,各种压抑、暗沉的黑色,不断闯入视线的除了黑胶木的旧电话,还有摆放这些旧电话的各种架子,走路都得小心,不然,拐弯时你就会挂到什么宝贝。
这是某跨国公司公关经理张昊的小屋,在他的蜗居中,唯一有时代气息的是卧室那张大床和客厅里的亮色沙发。此外,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硝烟弥漫的年代,各色军需品冲锋枪,钢盔、望远镜等悬挂于各种旧电话摆设架的空隙,被这样一些,在他眼里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物件包裹着,他一点都不觉得憋屈,这也是他一直追求“不求年轻,只求最老!”
至于颜色,越老的电话色调就越单一,胶木的黑色与木材的原色那种沧桑要比颜色多变的现代产品更久远,越老越有味儿也就令张昊痴迷其中。
而且为了达到发烧级效果,张昊还把家里每一部电话都通上了网,所以不管你拿起哪部电话,都会听到那熟悉的“嘟,嘟”声和各种清脆的铃声!尤其是60年前的老电话,拿起来时,特别像回到了那个年代,声音还是那个声音。听起来是一种时光穿越的享受。
将这五十几部电话联通在一起是一部相对浩大的工程,每一个角落,每一部电话都要通过测试与联接,当你无论在家里哪个位置,都能触手可及你喜欢的收藏,都可以完美的工作,又是另一种享受!这也成为了张昊家家具装饰中的一个小小亮点。
收藏中,能见证这些宝贝们的工艺生产水平,经过五六十年的洗礼,这些老旧的电器产品还能在他的新家散发出历史的光彩,是让他最开心的事。欣喜之余,随着但收藏的东西渐渐丰富,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没地儿放了”。他只能绞尽脑汁,发掘与动用屋子里一切可以动用与使用的地方来放电话。
80年代初时,张昊的父亲在供电局工作,小时候,张昊就经常穿梭于这里一亩三分地,在老旧自行车和旧收音机的耳濡目染下长大,长大后,忽然看不见那个时代的东西了,于是便对那个年代产生了一种情愫和怀念。又在突然间看见了它们,就莫名的喜欢上了,就想拥有它。于是工作后的他就开始疯狂发烧举动,只要没事他就喜欢泡在网上,这淘宝,那淘宝的,畅享在自己的淘旧世界中。
从2006年上班,张昊有了稳定的收入,时空界限的穿越感,就将他拽入了收藏老旧电话的发烧之旅中。他收藏的第一部电话是国内中天有线电厂出品的一款磁石式桌机,价格200元左右,当时收到包裹以后拆开才发现,已经被快递摔的支离破碎了,后来还是在与卖家、快递公司多次协调下,卖家又发了一台一样的。这样的事情在张昊的收藏经历中发生过几次,有了这些惨痛的代价,这也成了他日后收藏的经验了,每次发货时他都会反复叮嘱卖家一定要包装过硬,否则他们都受到损失。
一款五十年代中国从东德进口的W38型电话是张昊的收藏挚爱珍品。这款电话是1938年设计定型生产的,二战初期,代表了当时德国的通讯工艺水平,中国建国以后大量从东德进口了一批这样的电话,张昊有幸从朋友那里收藏的同款最多的就是它,10部中有几部是坏的,于是他将10部拼成7部好,剩下的3部做配件备用。
当然收藏也有求而不得的隐痛,当然经历一番波折拥有更弥足珍贵。有一台40年代日本自动式桌机(一种老式电话),张昊就经历几番波折最终抱的电话归。当时在网上找到的,联系上卖家时,才知道卖家在石家庄,由于他的位置离北京不是很远,所以张昊担心货被别的藏家发现,便立刻动身到石家庄收货,但见到卖家后却找不到电话了,在找那部电话的过程中,他却发现这位卖家还有一对上海电讯器材厂的共电试桌机,为了不让我这次出行空手而归,便买下了它们,事后通过查阅话机电路图,自己动手,成功将它们升级为同系列自动式桌机,这已经成为他不长的收藏史上比较满意的收藏之作了。事后不到两个月,卖家找到了那台日本电话,他便又一次踏上了去往石家庄的旅途。
5年时间里,张昊收藏的电话加起来有100多部,前前后后也耗了他四、五万元,最便宜有15元收来的,那是一款德国进口的第一代按键电话;最贵的一部不到1000元。在张昊的收藏世界里,收藏是一种长久的东西,光有钱是不行的。收藏也有金钱无法企及的边缘,圈里谁要是拥有了二战时期物件实属难得,因为现在非常难找到那个时期的电话,有钱也不一定能找到的,这也是张昊钟爱二战时期通讯设备的原因。他也拥有好多和二战相关的军需品,这当然和他小时候想当兵但未能如愿也有关系。
发烧就少不了发烧友,张昊也在网上认识了一群藏友,大家喜欢和收藏的风格各不一样,钟情国产的,独爱彩色的,迷恋材质的,例如胶木电话,这是一种在塑料发明之前,可的防火放电的一种材料。大家在一起除了交换一些藏品知识,就臭显摆自己的藏品。他有一个藏友就把收来的电话放在家里的一个大浴盆里,各种颜色码放,要的就是视角冲击感。
多数时间,张昊也都是听藏友们调侃显摆,很少跟朋友谈起自己的收藏,也不喜欢与别人显摆,人外有人,他觉得自己的收藏只是毛毛雨,他的收藏只取悦于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