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朱冲 越来越多的人有同一种感受:每逢春节、元旦、圣诞、中秋、端午等节日,都想关闭手机。原因就在于那烦人的祝福短信,甚至提前几天就想关机了。
烦人的原因倒不在于回复短信——无聊的短信,不回也罢。在如潮的短信中,也没人能记得到底谁没回而记恨你,甚至对方也是被迫无奈才群发的,他们同样被收发短信困扰。真正烦人的是,那不停的短信声响,无时无刻、随时都会响起。据说还有人为此患有神经衰弱——总觉得有短信响起。
可想关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说在那几天时间里,十有八九都是“贺信”,春节更甚,其他节日只存在当天及之前,而春节后至少三天时间内都存在被“骚扰”的可能,还美其名曰避开高峰。刚一消停,又快元宵节了,又一轮“骚扰”不可避免。中国虽然带薪假期不多,可名义上的节日倒不少。可仍然没人敢真正关机,万一呢?万一错过重要事情呢?所以,没法关机,人们被短信“骚扰”,人们也被手机“绑架”。而且,关机并不能拒绝短信,等开机后,这些短信还是会像雪花一样,纷沓而至。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有内涵的短信也难逃扰人性质,更何况多数短信内容并非那么新颖、有趣。几乎都是老声常谈——某某节日快乐,或者就是从网上下载的看似有“内涵”的段子,可实际结果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收到千篇一律的内容,且不止一次的收到。如果拿出来汇总一下,会发现大家收到的都一样,即发出的也相同。但这居然也能催生一个行业——专门从事短信编辑工作的公司,看来中国的确缺乏创新思维。
之所以短信能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担心,如果不发,会令领导失望、朋友失落,而短信则提供了最方便、低调的方式。公开表达毕竟有点太“和珅”了,但要论收效,往往后者更好。
试想一下,你自己已经被短信困扰,领导收到的短信岂不更多?他也许还真不记得谁发了,谁没发,甚至他可能都懒得打开看。就像某些国企聚会,排队等待给领导敬酒的队伍通常能排到门外,领导虽都很胜酒力,可几十上百人敬酒之后,他还能记得谁是谁吗?
通常愿意不厌其烦——你烦,他其实也烦——给你发短信的,大多是“有求于你”的人,如下属、乙方等。因为显然,领导和甲方是不会主动给你发的,甚至收到了也懒得回复,收到已经很烦人了,怎么还可能再去一一回复。不信?自己不妨做个统计,在你收到的数十上百条短信中,都来自何人?你又发给了哪些人?是不是来自两个阵营:有求于你的人给你发,你有求于别人,给别人发。
至于朋友之间嘛,其实不需要这些客套。即使他给你发了,而你没回,真正的朋友之间也不会计较。他也许还感谢你没“骚扰”他呢!
当然,也还是有部分“绅士”存在的。主动发、一一回。只是,何必烦人烦己呢?除了为移动公司做出数亿元的贡献外,很难获得积极回报。甚至还自寻烦恼:领导怎么没回我短信啊?是没收到,还是我不重要?
客观来说,礼节性问候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所以,不妨就在年前聚餐时把祝福一口气说完吧!或者既然现在微博很流行,那就在微博上集体说一声吧!但记住,不要@任何人,因为既容易给人留下拍马屁之嫌,万一遗漏了谁还得罪人,更重要的是,收到无数的@,又是同一内容,跟短信一样烦人。
有人不用微博?你用,他不用,他属于你的圈子吗?所以,还用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