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人/文 发改委等17部委日前共同制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倡导: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要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提倡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该方案还倡导全国政府机构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使用空调时关好门窗。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在全国政府机构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铅笔、再生纸等。
静止地看这个方案,似能感到一丝欣喜,因为全国庞大的党政机构系统,是能耗的大户,除了生产性能耗,党政系统的公务能耗当排第一。选中这个系统作为节能减排的突破口,当具有标本效应和立竿见影的实践效应。
可问题有两个:一是为什么政府机构能耗这么大?二是这种倡导即便成为实践,其后果如何?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我到湖南某县政府官员办公室做客,他一边将办公室内的单体空调开到摄氏30度,一边抱怨空调让房间“空气不好”,又打开窗子任凭外边零度以下的空气对流进来。我轻轻地问了一句:这样太浪费能源了吧?他潇洒地回答:别看我们财政穷,这点电费还是付得起的。
上述这个例子,其实是整个党政系统浪费资源的缩影。在很多官员眼里,虽然天天拿环保当时髦话,但其自身的行为,却无时无刻不在显摆,在他们看来,只有浪费才够得上“气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多年前所批评的画面,比如宴请时的一大桌鱼肉鲜动碗筷就倒掉、官员的座驾排量尽可能提高甚至一个主官要配三台车、大白天在会议室拉着厚厚的窗帘开满灯光……
华南地区有句谚语:“崽卖爷田心不疼。”意思是说,败家子糟践上辈留下的家产不会心疼,因为这些家产不是他创造的。在一些官员心目中,恰恰就有这种心态,反正资产不是自己的,不糟践白不糟践。于是乎,这么多年来,整个党政系统的资产保有量逐年提高,从日见豪华的办公楼,到各式豪华车,再到日常办公中的各种昂贵器具。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官员对资产和资源的耗费程度,犹如一场战争中攻进城中的一方,用极其贪婪和不计成本的心态在进行毁灭式享受。
一方面是政府能耗日渐增长,一方面又在不痛不痒地提倡降低能耗,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一种自醒,不如说是一种救赎。只是,救赎的作用是在太有限,比起每天都在增长的能耗来,这些救赎的效应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这些救赎如果真正实施,恐怕会引发更为恶劣的新一轮能耗增加。众所周知,中国的官员有一种老爷心态,总习惯于享受权力资源配置下的便利。在多年来反复不断的拉锯战中,一些政府机关在购车和奢侈品消费中受到了些许的约束,但其内心欲增加配置的冲动,一天也没停息过。
假如现在倡导一辆公车限行一天,立即就会有很多官员借口“工作不便”,要求增购车辆。如此一来,本意是为了节能减排的限行,却会招致更多的浪费。
各位千万不要以为我这是危言耸听,过去近20年来,年年提倡限制公车和公务消费,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越限越多,越减越高,这种奇怪的逻辑背后,就是整个公务消费的制度畸形。
要真正解决公务能耗的问题,必须在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彻底打破公务消费是必需品的认识论,把公务员摆在和普通企业上班族一样的位置去看待,既然企业人员能自己掏钱解决交通、食宿和其他消费问题,为什么公务员不行?在此基础上,彻底改革公车制度,规定只有极少数正职官员可以配备公车,其他人员一律自驾车,同时坚决制止借公车改革的名义发补贴;二是改革预算制度,让公车和各类公务消费真正纳入人大的预算审查范围,并且严格规定,未经人大事先批准的公务消费,必须由消费人自行承担。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堵塞公务消费的制度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