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不是对“女尊男卑”序列的强调,也非廉价的道德表演,而是消抹性别歧视、欺压等乱象,为女性的地位凹陷、人格空心“打补丁”,实现男女平等。推崇女权,绝非将男性“打倒在地上,再踩上两脚”,追求复仇式的暴力征服的快感。对等尊重,才契合男女平等的关系伦理。
——《重庆时报》
把男性拴起来,展现尊重女性,其实就是以反传统、反主流的姿态制造刺激,吸引眼球,争议纷呈本身就包含在组织者的目的追求中。即使赞同和无所谓的人,恐怕也不会认为这样的行为越多越好。
——《长江日报》
宣传尊重女性,并非要把女性捧上神坛,也不是要让男性头低到尘埃里。宣传尊重先得学会尊重,不仅需要表现在程序形式上的尊重,更需以平等相处的理念内核。因此,行为艺术“举起你道德的皮鞭”,举起的其实是炒作的恶俗。
——《华西都市报》
这样过于强调对立,强调打烂一个、树起一个的思路,骨子里依然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其中潜藏的破坏性、非理性乃至暴力逻辑的因素,远远超出建设性、理性以及多元共生的因素。难道女性站起来就一定要男性跪下去吗?为什么男女不能都站着以求得对等地位?
——《中国青年报》
艾滋检测实名制
当前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健全医保、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加强艾滋病知识科普,在全社会树立对艾滋病、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正确认识,打消不科学的畏惧心理,和将艾滋病患者、病毒携带者“打入另册”的歧视性观念。
——《新京报》
一项涉及众多人利益的公共决策,需要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无论其结果是照顾了普通的大多数,还是保护了弱小的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群体。一项本意惠及民生的政策,很可能走向决策者和支持者不愿意看到的另一面。
——《京华时报》
如今问题的关键是,艾滋病备受多数人误解和歧视,现实中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排斥性自不待言。由此,在各项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就实行艾滋病检测实名制,未免有些冒失和草率。患者宁愿放弃检测、隐瞒病情也并不无可能。
——《武汉晚报》
赴外分娩
回到“软实力”本身,怎么让国民首先离不开自己的国家,让国家成为创造个人丰富人生的起点,这恐怕比“走出去再引进来”更重要。
——《长江日报》
药家鑫案索赠风波
问题的症结远不在于索要20万元捐赠的是非之辩上,核心在两点:第一,我们的道德,为什么那么敏感于金钱?我们的法律,为什么一旦因为有了赔偿介入就有了颠倒是非的风险?第二,张妙家人的损失,除了药家的法律赔偿之外,能不能寻找到一种合理的公共责任担当?为什么身患疾病的“张妙妈妈”不能在医疗保障中找到生机,甚至反而可能成为向药家索赠的堂皇借口?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