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安庆 实习记者 李骞 2012年5月1日起,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为由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因感染艾滋病病毒不适合原工作岗位的,用人单位应当将其调整到合适的岗位,并为其病情保密。这是湖南省卫生厅日前向社会公布的《湖南省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出的新规定。
该《办法》明确,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应当提供就业帮助。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为由解除劳动关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符合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人纳入相关社会救助范围。
此前,湖南等省份拟推行艾滋病检测实名制引发热议。但此次公布的办法中,并没有关于艾滋病检测实名制的条款。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方亦兵称,艾滋病检测应以自愿为前提。
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张健称,自1992年报告发现首例感染者至2012年3月31日,湖南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1386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5798例,死亡4101例,其中一半以上经性接触途径感染。同时,男同性恋染病比例迅速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字统计,截止至2011年底,中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中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4位,更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
湖南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专家说,经过近30年的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逐渐深入人心,但歧视依然是艾滋病防治最大的一道坎。
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方亦兵介绍,在这一次实施办法当中进行明确细则,体现了保护任何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反对歧视、人人享有平等的法律精神。
歧视围困
艾滋病人从1981年进入公众视野,便遭遇歧视。他们缺乏社会的保护,就业往往因身份的特殊而被拒绝,异样的眼神给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存带来诸多围困。
2011年11月,湖南首例艾滋病患者马治(化名)在长沙某学院门口的人行道上,与同伴手举“征人微笑”的展板。当得知他是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许多人低着头走了。
今年36岁的马治感染艾滋病毒近4年,曾5次因感染者身份而失业,妻子女儿离他而去杳无音讯。一年来跑遍全国十个城市,街头征人微笑,呼吁艾滋病感染者平等就业。
马治与同伴和长沙某高校个案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志愿者们一起,高举着展板站在校门前的人行道上,展板上写着:“我们是艾滋病防治科普志愿者,我们想告诉您:艾滋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共用马桶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传播,因社会歧视,不少艾滋感染者无法就业、就医,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征集您的照片,用微笑消除恐惧,支持HIV感染者平等就业。”
迎面遇上的10位市民均不愿拍照展露微笑。一名中年女子在志愿者劝说下,表示愿意配合拍照,展示微笑。但当得知坐在身旁是一位 HIV感染者时,她立即站起来走开。
相比马治,被家人抛弃的小勇(化名)处境更为堪忧。2011年,22岁的小勇身高185厘米,阳光帅气,从外表看,谁也不知道他竟然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小勇穿着一双拖鞋,在长沙街头流浪,因为双脚神经坏死,目前只用脚后跟行走。
据小勇介绍,他出生仅58天,亲生父母就离婚了,他被送到河南的养父养母家。2011年8月,在一次体检中,小勇意外发现自己得了艾滋病。因和养父母闹翻,他们决定不再给他治疗。尽管国家免费提供抗艾滋病毒药物,但住院费却要自己承担。
长沙市传染病医院获知小勇的状况后,立即汇报到湖南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很快,湖南省卫生厅决定启动绿色通道,救治这名河南艾滋病患者。
在《湖南省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办法》中明确规定,不得因染艾滋辞退员工,用人单位透露感染者信息将受罚。这对于河南的艾滋病患者小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小马(化名)于2007年底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当时他一个人在天津打工,是港口的理货员,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然而,一位同事无意中发现小马在吃治疗艾滋病的药,秘密被揭穿后,一传十、十传百,小马失业了。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小马说,一次他将自己生病的心情故事写在QQ空间里,后来被同事看见后,领导找他谈话。领导安慰小马说,“这个病现在都可以控制,公司可以拿钱给你治病。 ”小马原以为,终于有单位肯重新接纳他,不介意他患病的事实,于是他满心欢喜地回家过年。“可过完年我回单位上班,他们告诉我,不用来了,因为有人干了我的工作了。 ”
从此,小马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很努力地找工作、很努力地工作、很快地失去工作。 “我当时愿意公开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关方面承诺会给我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小马感觉被耍了。
《湖南省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办法》的出台逐渐引起了社会对艾滋病的重新认识,艾滋病人生活的“围墙”有望逐渐破除。
争取平等之路
艾滋病人长期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渴望来自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的争取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艾滋病人平等权利的争取“重走”乙肝病人争取权利的路径。与艾滋病相同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中国普遍存在。中国乙肝感染者及乙肝病人总数达1.2亿,这个群体曾一度面临就业条件限制和社会歧视,他们在法律中寻求就业平等。
2009年12月29日,卫生部通报,拟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五项”检查,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限制入学、就业的条件。乙肝病人在政策的保护下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艾滋病人的平等争取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歧视也在逐步消融。
每年的12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各界人士组织多方活动关注艾滋病人。自2010年默沙东携手卫生部启动“关艾计划”后,已有1000多名一线艾滋病专科医生接受了面对面的培训,2000多名医生接受了媒体和数字化培训,覆盖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等9个艾滋病高发省区。
《湖南省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办法》在全国的艾滋病防治事业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艾滋病防治和艾滋病人维权任重而道远,正在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路上。
(出于对艾滋病人的关爱和保护,本文中涉及艾滋病人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