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霈霈/文 林第一次看人裸泳是在29岁,在瑞典乡下,一个下着微雨的湖畔下午。当时她和另一个女孩还有两个男生沿着绵长的湖边散步,山色空蒙,村落岑寂,那个瑞典朋友说:我们经常在这里裸泳。于是,两个男人很自然地迅速褪去衣物跳下水。林林看见了朋友赤裸的臀部和全身:“他们俩人都长得很好看,但白人的皮肤太白了,真不好看,所以他们愿意去海边晒成古铜色。水里的人朝岸上两个迟疑着不肯脱衣下水的女孩子招手,她们只是朝水中的两个人笑,还是不肯下去尝试。这是林林第一次看见裸泳。想来也很自然,方圆十多公里,只有几十户人家,穿啥衣服?
第二次有关裸泳的记忆是疗养式的,在瑞典那次的三年后,在德国某个巴登,就是温泉疗养院。传说中的德国人理性刻板,却有不少天体疗养院。很多家庭来到这里。但通常是年轻夫妇带着孩子,稍微上点年纪的,通常只有夫妇二人,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想得多。林林和一对夫妇朋友一起,她第一次尝试全裸地从更衣室走出来,踏进温热的池水。在池边的灯光下,水中的光并不比正午时分的水黯淡多少,正如普通的游泳池中周旁的人穿什么颜色的游泳衣清晰可见。但林林记得的是,没有人会真正刻意地去看陌生人,而基本都在全身心自我享受全裸泡入温热水流的舒适感。“也许我会在转头或无意间不可避免地看到旁人的身体,如果视线落在女人身上,看看她的胸、腰、屁股的线条是不可避免的事,而且我乐意看,觉得女性的身体比男性好看。”但这种旁观者的眼神自然是最单纯的。毫无疑问,在一个强调了“全裸”和“天体”的浴场,或者海滩,除了全然将自己的身体托付给自然,完全无障碍地去感受身体和自然水流的之外,这中间隐含的“性意味”其实不可能完全被忽略。林林沉思了一会说:”当然不可避免会有性意味,起码是隐含了这种性的成分,只不过在这里的性意味只单纯指人体的性感之美。”
第三次体验是在希腊米科诺斯岛上的天体海滩。该岛是著名的“派对岛屿”,到处是放荡的年轻人。但因为没到盛夏,岛上游客并不多。“酒池肉林“的感觉也不突出。天体海滩上满眼望去几乎全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这里穿比基尼反而会显得非常扎眼,虽然我在那里是异色的东方人,也没有人刻意会来注视我,在这里一切依然十分自然。大家都在各自享受日光浴或者和碧蓝的海水做亲密接触。”据她所见,天体海滩上明显的挑逗远没有岛上通夜喧嚣的酒吧里来得多,大家就是趴在那里,晒太阳,直到晒成龙虾那么红,然后就等变成古铜色。
林林是能很快克服障碍接受天体的那类人,“因为周围人人都没有负担,我自然也没有了。这是环境的影响,不用想太多。其实多数人到了那种环境下,都自然地接受了。只需要看上几分钟,基本上就没有邪念。”
裸泳在国外被认为是全身心接触大自然的方式,也是国外较崇尚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欧洲以希腊为代表,对人体向来充满崇敬,蓝色的爱琴海边星星点点散落着无数的天体浴场。其他欧洲国家公开裸露的限制也很宽松,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也是如此。连一贯严谨保守的英国也有官方认可的天体海滩,在德国柏林甚至有圣诞裸泳的活动。提倡裸泳的文化普遍认为,天体主义是宇宙主义的一部分。它推崇人的原始状态,认为任何非自然的东西都应该摒弃,具体到行动上就是不要任何衣物遮盖身体。自然就是他们崇尚一种信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人对于从西方传进来的裸体运动的称呼。“天体”是“天生之体”或者“天然之体”之意,未加任何掩盖。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文明的天体运动。当时的人们认为,人体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事物,是人类用以显示自己的自信与自豪的最好载体。因此,人们不仅在体育活动中和节日庆典中实行裸体,而且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和赞美人类的裸体。这种观念和社会实践一直延续到古代罗马帝国后期。但是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里,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类的肉体是一切贪欲和罪恶的载体,是反上帝的,因此裸体观念和实践都被禁绝。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初的人文主义者们开始重新倡导“人体是美的”,而且重新开始用艺术形式来表现和讴歌人类的裸体。一直到19世纪,这种观念虽然曾经被基督教新教的性的精神禁欲主义所压抑,但是却始终存在于欧洲文化之中。
20世纪初期,由于欧洲各国已经陆续进入工业化社会,有些人开始把“裸体之美”付诸实践,开始在一些海滨浴场或者一些体育活动中实行裸体,而且不分男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的残酷让人们更加追求生命的美好与自然,开始向往和呼吁重返人类的自然状态。因此,裸体运动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与支持,并且开始出现种种各样的公开的裸体运动的民间组织。他们在一些地方建立了“裸体营地”,一方面在那里充分享受人的自然状态。
林林在英国认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和丈夫住在乡村别墅里,绿荫掩映的院子里有一个游泳池。很多年来,她每天都有近一个小时在池水中恣意裸泳的时间,但她的丈夫会害羞,不好意思赤身也下水尝试,甚至都不好意看。可见在国外,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甚至连老夫老妻之间。如果在床上裸体,似乎顺理成章,而在光天化日之下,则太让人羞于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