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922号的经济学

2012-06-16 23:19

 

白墨 
湖南湘西的土地,世代的传统生活如今天翻地覆。家乡变了,世代在这里居住的
人变了。临水靠山的传统生活被水坝重整。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凤凰,商业盛行,都市
人带着浪漫的想象来追求往日的宁静,最终发现这里只是都市生活粗俗的复制。“大
跃进时期,两岸的那些近千年、百年的老树都被砍光了,五十多年过去,现在的树才
渐渐长好了。”掌船的张师傅介绍道。 
60岁的张师傅,一头浓密的黑发,面容平和、精神矍铄,开着一艘8吨重的机动客船
,可以载30多人,每天从沅江下游的凌津滩大坝开到五强溪镇,47公里的水路,要走
近4个小时。两轮客船对开,一来一回,就是一天。沿途遇到村子就靠岸停下,下客或
者上客。新上的乘客会拿着三米的长竿顶着岸边,船慢慢后退,又继续往前开起来。
客人熟悉地跟张师傅闲聊,不用说地方,不用问价格。行船许久,每个客人的面孔、
地址他都记得。他和他的船,载着沿途的乘客出行,如今成了这条水路唯一的短途交
通工具。 
张师傅18岁开始跟着父亲行船,到如今已经整整42年。少年时,就跟着父亲跑水
运,从沅水载着沿岸盛产的桐油、湘茶、竹子等货物,一路船行千里,从沅水过洞庭
湖,至长江,到武汉、上海,卸下货,再原路返回。漫长的水路,平均每天赚20块钱
。他知道这条江的每个险滩,冬天的枯水期,记得在江里拉着冰冷的绳子,或者众人
肩扛着船走一路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沿途的公路畅通,货物减少,加上父亲年迈,张师傅停了货
运,买了如今这条客船,每日开船载客,一晃十几年。驾驶室的一角,散着几盘磁带
和一个老式的录音机。一路的湘西,就如这老式的录音机。这片古老的土地被现代渗
透,然后被时代遗忘。 
江上浓雾弥漫,雾气紧贴着水面飘动、蔓延,笼罩了远处的山,只露出半截黛青
色的山顶,江水与阴沉的天空相连,在这雾气里山水浑然一体。江面除了这一艘船的
乘客,一个人都没有,曾经热闹的沅江,水手、农妇、炊烟、吊脚楼都消失在历史里
,如今两岸寂寥而落寞。 
船过兴隆村,想象沈从文当年同样在这个村外看到的景色。我寻着《湘行散记》
的路线一路辗转坐车来到沅水。这片山水,千百年以其艰难险阻阻挡着外界的侵入。
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京南下三千里,再向西北行四百里到常德,从常德的桃源坐
船,开始了一个月漫长而艰难的归家之路。 
归途有时比抵达更让人记忆犹新。湖南作家凌宇的《沈从文传》里记录着,82岁
的沈从文卧病在床,沅陵一位青年作家造访,想到湘西的情景时,沈从文激动地说,
“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竟挣扎着从床上站了起来。“我感觉得到,我的船是
在轻轻的,轻轻的摇动。这正同摇篮一样,把人摇得安眠,梦也十分平和。”读到沈
从文给他夫人张兆和信里的这段文字,船发动机的嗡鸣声在耳畔,像一个现实的讽刺
,沅水的摇动和安详,如今只是一个梦境。 
凌津滩水电站是沅水干流最下游的一个水电站,1996年大坝建成后把下游的水位
抬高了50多米,沈从文曾经看到的“水则透明如无物”,水底各色各样的石头,险滩
,拉船的船夫都已消失,如今只有两岸的绿树青山,还有开这班船的张师傅还记录着
昨日沅水的静与动。 
这条江养育了张师傅和祖先几辈人,也造就了一批淘金致富的幸运儿。张师傅说
,他父辈一代都知道沅水里有金砂,由于技术的原因,一直无法大规模淘金。到上世
纪80年代末,随着技术的先进,淘金的船在江面一艘艘多起来。张师傅看着幸运儿发
了财,带着妻儿与财产远离故土。张师傅也淘过金,但他不属于幸运儿。十几年后,
江里早已没了致富的梦。随之而来的,是青壮劳力的远离,他们去更远的都市继续淘
金梦。然而都市如此现实,幸运儿依旧寥寥无几。 
父亲体力不支,张师傅就开始开着船,每天8点从五强溪出发,12点到凌津滩,然
后再返回。每个月有20天在船上吃住,为了省下回家的30多元油费。他的儿子没有继
承父业,在不远的沅陵市做了公务员,娶妻生子,远离了祖辈世代轮替的水手生活。 
船在柳林杈拐弯,沈从文来的时候,这里是冬天。“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
好看的地方的。气派大方而又秀丽……千家积雪,高山皆作紫色,梳林绵延三四里,林
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这气派大方的地方,大概因为河水拐弯,江面突然变得更宽
阔起来,横亘在山与水间,水面倒映着山,一段在左,一段在右,间或的穿插着村庄
或者独在绿林里的房子。船在不断的上客与下客间,就到了五强溪镇。 
五强溪是移民新建的集镇,靠近五强溪水电站,这座电站早在1952年便开始勘测
筹建,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动工又停工,1993年开始筹备,1994年底初步建成
。两座先后建成的大坝,把沅江干流清晰的截成三段,像一个高低层次的阶梯,五强
溪大坝的蓄水位是108米,凌津滩大坝是50米,从凌津滩往下游,水位常年十几米。如
果从天空俯视如今沅水的景色,是如何突兀。 
在五强溪码头等船,眼前的江面波光粼粼,两岸青山依旧夹着绿水,但绿水,由
于100多米的水位,看上去像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夹在一群秀丽的姑娘间,突兀
而丑陋。但这大坝控制着沅水93%的流域面积,改变了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代的
传统生活。 
我坐在船舱里晒着太阳,两岸的江景从眼前飞过,水景和山景已然平淡无奇。如
果没有沈从文,我恐怕体会不到一条江如何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
目不识丁的沈从文当年鼓足勇气追寻写作的道路。在这片残骸般的山水里,往日的宁
静、勇气、淳朴,如今只存在于沈从文的文字里。“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
同都市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
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
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在历史上,沅水就因其交通不便而与中原的文化、文明隔绝,1984年,美国学者
H.R.斯通贝克曾经到过这片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对历史毫无负担的民族,他们
的生活深深地植根于自然”。后来,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被征服,又起义。在更多
的时间里,当历代枭雄逐鹿中原,拼杀得有声有色时,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
只有强者抢占了金銮殿,坐稳了皇帝宝座,想起“不服王法”的“蛮族”时,才会送
“戏”下乡,遣王师与南方“蛮族”会猎与五溪。 
这片土地一直以其热情、爽直、重信义而闻名,或许因水而柔,而豁达,从不恃
强凌弱,充满了原始古朴的人间温情。在1934年的初冬,行走在船上的沈从文有过类
似的感悟。“天气虽有冷热,这些人生活却永远是一样的,他们也有不高兴,为了船
搁浅,为了太冷太热,为了租船人太苛刻。他们也常大笑大乐,为了顺风扯篷,为了
吃酒吃肉,为了说点粗糙的关于女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个人,但与我们都市上的所谓
‘人’却相离多远!” 
现代化的中国把都市的生活和理念烙在每个人的梦里。人们因为大坝而失去了他
们依靠的土地与江水生活,城市化、城镇化在这里不断上演。他们中也有人从此远离
故土,投入都市无根无靠的生活。 
沅江在沅陵市与酋水汇合,前者黄色的河水与酋水绿色的透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一路到酋水上游的凤滩水电站,然后坐小渔船,行十几公里,便到了一处峡湾,两
边碧水青山,人贴着河水前行,到一个拐角,前面好像没有路了,然而拐过去,又是
一面开阔的河水。如此反复,像千年前陶渊明写的那样,“忘路之远近”,到了码头
,船停,再搭面包车,走十几里路,才看到住户。 
这里是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西端。河流侵蚀切割着这里的岩石,一
条几十里的溪流从1400多米的高山一路顺流而下,河流在有落差和巨石间湍急的奔腾
,河水清晰明澈。在河流的中段,几十幢吊脚楼临水而建,房屋古朴典雅。 
百年前,小溪村民的祖先,因战乱而跋山涉水走到这里,看到几十里溪流纵贯山
林,于是安居这里,平整土地,伐木造房,开垦荒地,引泉入家,平静、祥和、健康
,无忧生活,世代如此,怡然自得。 
如若人们千百年都在追求、希翼的“桃花源”只存在于想象中,那今天的小溪就
是现实版的桃花源了,这里远离都市,交通不便,没有网络,古朴自然。在这里,我
们还可以看到湘西人本真里美好的一面,诚信、忠义、质朴、笑容,每家每户都供奉
着祖先的灵堂,“天地君亲师位”,“金炉不断千年火,五盏常明万岁灯”。天,土
地,君主,祖辈,师傅,自然,各司其位,社会太平。 
可如若我们都市人真到这世外桃源生活,我们会得到哪些?失去哪些?山泉流入
百姓家,空气清新,自己的菜地,欲望降到最低,得到也最低,而我们自身,劳作强
身,鸡鸣而起,日落而息。这里没有雇佣与被剥削,每个人为自己而生活,为家庭而
活,而信仰、敬重的祖先而活。 
岁月很难在小溪村民的脸上驻足,半山上一位老奶奶坐在屋前,卖着何首乌等草
药,她自然的笑,欢快的说话,只有皱纹和牙齿暴露了她的年迈。 
我们总是痛恨都市生活,虚无,劳累,拥挤,艰辛,出卖灵魂,我们异化自己,
也被商业文明异化。我们在便捷,舒适,折磨,欲望与绝望的边缘,长久窒息,偶得
轻松;我们愁眉苦脸,举足无措,我们想挣扎,摆脱,但都市生活教会我们的信仰和
力量,是难以摆脱这一切。这像一个精心的骗局,但又严丝合缝,齿轮紧密咬合,我
们的心灵和头脑告诉我们,这一切可以摆脱,但清静之地在哪里? 
我们有多少种怪病,身体和心理。像沈从文借口三三说的:你们都市人净生些怪
病。现代的医学赋予我们更多对身体的了解和治愈,但也是现代社会,以更多的污染
、毒害侵蚀我们的身体。我们到底是在进步还是退化?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都市生活?汽车、地铁代替了脚步,六车道压缩了步行街,
汽车尾气、煤炭与石油代替了清新的空气,碱性水代替了自然、爽口的山泉与地下水
,如若没有现代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安居乐
业?用我们自己的智慧盖起自己的房屋,布置房间,而不是把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精
力,都倾注到一间房屋里。 
在小溪百里之外,经过一片尘土飞扬的土路,眼前就是一片平整的公路,几十根
连片巨大的柱子伫立在山间,这是专为通凤凰而修的高速路。实际凤凰的热潮远超出
想象,古城的每个街道都挤满了人,姑娘们穿着花裙子,流浪歌手在桥洞下唱歌,小
摊贩们卖着在每一个旅游地随处可见的纪念品,夜晚酒吧里表演着粗俗的演出、艳舞
,和这千年古镇格格不入,那些老旧的房屋,吊脚楼在这喧嚣吵闹里,显得格格不入
,仿佛他们成了外来者。城市激情四射,却无关心灵,与智慧和精致优雅的品位格格
不入。这里的山水、民生、历史与文化如今天翻地覆,当地人的眼里退却了湘西人本
有的好客与热情,取代的是冷漠、逐利。 
远离这片土地,脑海里留下的,想起书沈从文写的:“其实中国目前有什么作品
值得一读?作家从山海培养,实在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努力。你不怕山险水险,将来总
得来内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许比一生所读过的书还好。”如今,大概正好相反吧。

 

by史晨

 

作者: [美]保罗·海恩 等
译者: 史晨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大学丛书
出版年: 2012-3

 

人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次,我在脑海回放和922号这段谈话时,都不自觉地剪接一下。虽然这段记忆尚未被时间吞没,但我只有能力以“剧本”这种不真实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对白简单、旁白冗长,还请诸位看官耐心。

Take01

 922:你翻译了一本讲经济的书?

我:对,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正在帮我母亲做足底按摩的922号——这家大型连锁店的员工都以三位数编号,突然抬起头来,插了一句话。看眼神,她比我妈对这本书更感兴趣。聊了一会儿,我对922号有了大概的印象,二十四五岁,湖南人却带着东北口音,经常上当当网(微博)买书。她提出了一连串好问题,我很希望帮她讲明白。经济学不一定能帮她发财,但却可以帮助她在社会变革中,对自己的境遇多一层理解。

Take02

 922:我们平时不常和客人聊天,但我真的想学习怎么理财,钱放在那儿,感觉越来越薄。

我:你有没有想过物价为什么会涨?客人在你儿这消费的价格,和你去买东西的价格同样在涨。

922:当然不一样,贵了你们可以少来,但我们要不是包吃包住,在北京根本留不下。 

922号咬字清晰地给出了一个词——通货膨胀——上次给我理发的小哥,只喜欢听股票或是黄金(1628.30,8.70,0.54%)。其实,通货膨胀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不同。现在,人们时兴像谈论温度和天气一样,谈论通货膨胀等各种数据,其实太多时候只是一些人假装说些什么,另一些人假装听得明白。严肃的经济学,不太相信没有微观基础的宏观分析,离开了人的境遇,预测结论其实相当可疑。

Take03

 922:原来还可以借钱先消费,集钱去投资。

我:你把钱存银行,其实是在补贴富人,说不定还包括你老板。你可以等领到工资后,先集笔钱去买理财产品,到期前的这段时间先刷银行的钱消费。

她懂我的意思。由于没有劳动合同,老板会压她们半个月到一个月工资,我给她出了这个点子。

我问了她几年来的存款、每月几号发工资、消费结构和节奏。我知道,她们每个月的薪水大都是领现金,然后去柜员机上存活期。虽然有金额的门槛,但我还是建议她去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我还发现,她没有信用卡,而且同事姐妹中,也没有听说谁办过。 

理财产品长得什么样,如何开通网上银行进行购买,在回答她这些问题时,我印证了自己脑中的一个判断: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正在过去,随着工资的上涨,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财产性收入和经济自由。而诸如利率市场化这类的重要改革,在银行、企业、监管各方利益诉求博弈下,似乎总在不紧不慢地讨论中;但不要忘了一点,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上,这还是让更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时髦的大词诸如“再平衡”等等,归根结底落实到人的微观决策,就包括922面临的问题。

Take04

 我:你这么关注理财,有自己的计划?

922: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我有个打算——赚足钱之后,我要回老家开个自己的服装店。谁没个梦想,但我好不容易挣些钱,不敢试,要不以后生活都没着落。

只要受过经济学的训练,自然会对人行为背后的期望、所面临的约束非常敏感。

其实赚钱不外乎四种途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租金是资本品的报酬,而利息是货币的报酬。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来,前三种其实都是一类,是可以由合约事先确定的报酬;而利润却与不确定性紧密相连,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

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经济境遇,922号在每个方面都有问题:薪水提成是业内“行规”给定的,还不能集体谈判;有存款,但利差大都进了银行的利润;在老家的土地,不能真正取得财产性收入;最大的问题是,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似乎很少会有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这个词可以和922号有什么关系。

Take05 

 我:你是什么时候出来打工的,想过留北京吗?将来如果能让孩子在城里受教育,他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922:从来不去想这些东西,我们又没有户口。其实我们工作收入还可以,就是不稳定,没有保障。

何止没有户口,连社会保险也没有。在北京,她生病还没去过医院,感冒发烧连药都不吃。工作两周休息一天,没有时间去消费,缺乏社会联系。微博、iPhone、热门电影,这些东西她都知道,但没有变成她的选择。

她告诉我的月收入如果准确,已经超过我们部门应届本科生的薪酬了。但好的经济学,要求在表面数字之外,深入了解人的行为,这样才能发现结构性问题:公平从来都和效率相关。没有公平覆盖的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就不会有充分的消费和私人投资,钱大都只能存在银行里,其中不少会贷给那些长期看效率十分可疑的项目,比如借老百姓的钱去建老百姓买不起的房子。

Take06

 我:你从哪儿知道这些的?

922:看电视,央视的财经频道,但现在好多专家不敢信。我知道微博、论坛什么的,但我不上,雷人的东西太多了。

幸亏你不上。我听过太多官员和学者谈论经济学,读过某某大部头多少遍云云,所谈基本不外乎“供给和需求”。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篇幅,这些人只能算“前半本经济学家”。经济学是讲优化的,每个人都会优化,不是每个人都追求同样的目标,赚钱少不代表尊严低;经济学是讲效率,但不同人有不同的效率,某个行业账面利润很好,不代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有效率。他们可能会批评你“只会劳动而不懂交换”,而不会告诉你,真正能创造财富的“交换”,本质上都源于遵循各自比较优势的“劳动”。因为这些内容出现得较晚,是为了克服自由放任市场在20世纪的诸多问题,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所以在编书的时候,“博弈”、“规制”、“信息”经济学的这些内容,往往也在经济学教材的“后半本”里面才会出现。

我花三年时间,正本清源地校译这本书,是因为中国现今的媒体讨论中的倾向——时髦的经济学概念被误为话语权,有意无意地让卑微者认命。

Take07 

我:你怎么看贫富差距?政府在哪些地方可以帮到你们?

922:像我们这样的,只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从来没有想过要靠政府的政策。

在智库的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学术界或政府机构的研究课题和报告。从研究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概念划分和统计口径的原因,把很多活生生的人给隔绝开来。比如地方教育和医疗规划,在决定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时,大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来进行,汇报成绩、展望未来云云。这就如同给所有“流动人口”一个922的编号,然后装作他们并不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抽象的宏观言辞里。

我和922号对话的尾声,我问了愚蠢的问题。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当时我哑口无言。现在我想对她说,922号,你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是不对的。经济学应该更加“公共化”,更多地为公共政策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