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张斐斐 6月29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代表十届市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推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奋斗目标。
此前一天,在2012城市可持续发展北京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表示,北京正处在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未来北京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城市。在2020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
在首都经济圈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要建设世界级城市,就需要面对产业外溢和人口的疏解。近日,在河北固安工业园区举办的中国县域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要利用北京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科技资源,与周边的河北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卫星城待转型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1%,目标是在20年左右时间里达到70%左右。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概念重新变得火热起来。需要如何发展新城?又如何与周边中小城市良性互动,避免新城建设中已经出现的“睡城”、“鬼城”和“空城”现象?
实际上,首都经济圈内,北京周边的一些中小城市已经率先行动,主动寻求与北京协调发展的出路。根据近日中央党校的一项城市化调研报告,河北固安工业园区用10年时间对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业新城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它规避了“睡城”、“空城”的问题,而且极具生命力,成为当下中国新城开发的一种有益探索。
郑新立说,在国外,由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日益增高,通常会在大城市的周边形成一圈卫星城,这些卫星城定位就是“睡城”。“上班的人晚上回到城外的“睡城”,早晨到城市来上班。但现在看来,这一模式带来很多弊端。”郑新立说。
根据学者的研究,目前国内很多大都市是通过新城的开发建设来解决人口分散和产业分散两大难题的。中心城区的产业分散和人口分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人口分散和产业分散上尚缺乏协调,因而导致了新城的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分异的现象。
这样做的结果是,人口分散仅侧重于物质指标的住宅供应总量上,未考虑到工作于新城的实际需要者。最终形成了新城的就业人员每天往返于新城与现居住地(市区和周边农村)的局面,从而加重了大都市的交通负荷。
另一方面,中国很多大都市也深知,以往靠消耗资源能源大举投入上项目、靠高价卖地增收、靠高房价和多卖房增税、靠多卖汽车拉动消费的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因此,很多大城市开始寻求更有质量的增长,北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已经走在前面。
根据北京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第三产业将成为其主要产业方向,工业企业的外迁成为必然的趋势。第四届投资北京洽谈会上,462亿元的签约项目基本都为高科技、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这些产业正是未来北京发展的重点领域。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称,北京正在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推动北京向世界城市迈进。
环京产业新城
6月27日,美国经济学家奥斯坦·古尔斯比来到了北京正南50公里的河北省固安工业园区,这是首都经济圈内众多环京卫星城中的一个。这位前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此行的目的,是想看看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差异以及中国大城市如何健康发展。
结果让古尔斯比有些意外。他说,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城市病,由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当问题出现时,这些城市有些措手不及。“但固安的发展非常有趣,它建设的产业新城在规避可能产生的问题。”古尔斯比说。
他的观察发现,固安正在力图通过产业的发展来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建立了配套的居住区、休闲区,城市功能很完备。他称,固安将来成为经济重镇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继续建设产业新城便能分担北京的一部分城市化压力。
而在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实现“一业一城”。就是既要避免有城无业的“睡城”和有业无城的“空城”出现。在北京治堵方案中曾提及,要做到“就近就业”,而想实现“就近就业”必须将产业规划到新城发展中去。
过去近十年中国新城建设的经验表明,缺少产业支撑的卫星城能够对接中心城市,但难以真正融入中心城市。谁会是中国卫星城建设的榜样?本报记者接触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固安的产业新城。
郑新立表示,固安的经验可贵之处就是它从产业发展出发,首先建设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城里人和农村的人到这里居住。这样既代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又解决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之策。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则称,固安工业园区,原本只是在北京周边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在跟北京的错位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较好地在大中小城市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间,拥有它自己的地位。
郑新立强调,卫星城的产业发展要与北京形成一种配套的网络体系。随着北京的产业转型,以及各项成本的上涨,让身处北京的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北京的周边地区。在固安工业园区,80%以上的企业有首都背景,87%的企业工作人员来自北京。
生产电动车辆驱动系统的萨牌电器五年之前还在北京,如今这家公司准备完全地撤离北京,扎根在固安工业园区。萨牌电器总经理周雪梅说,固安吸引她的地方在于,这里要建的不是一个厂房林立的工业区,而是高于工业区的未来城市。
城业联动
今年3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新城建设实施规划》,首次明确提及“城业联动”一词。北京市将通过发展新城来解决未来北京的发展问题。这也意味着,未来的首都经济圈内,将兴起一批环北京的产业新城。
关于新城建设,规划针对“有城无业”的现状造成许多城市新城沦为“睡城”,人口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大城市病”,强调要处理好“建城”和“兴业”的关系,使新城的高端产业发展、本地居住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基本同步。
规划还要求,通过完善新城用地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调节人口增长模式,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优化居住及就业人口结构,吸引中心城人口和职能向重点新城转移。规划中,通州、顺义、亦庄—大兴为北京三大重点新城。
根据北京的规划,亦庄—大兴新城将成为辐射并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产业中心和高端产业服务基地,“十二五”时期力争建设成为北京南部地区具有区域核心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心和现代化综合新城。
北京的这种郊区化,为周边城市带来了产业升级、区域分工的历史性机遇。过去10年,固安工业园区就是北京这一郊区化的受益者。但固安的发展也给其他新城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固安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万国表示,固安工业园区实际上“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区,是“产业新城”,产业新城的概念就是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双核”驱动,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进而实现“产城共融、城乡统筹”。
这种“产业新城”可以与大城市的新城建设形成衔接,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成为解决中国大城市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