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愈静
这个月末,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就开幕了,每年这时候,媒体都争相做读书专题,每一年,大部分媒体都得出大致相当的结论:香港很少有人读书了。新的统计数字说,40%的人过去一年,没完整的读过一本书。我一看就不相信,如果漫画也算书的话,香港人读的书真不少呢。
我常常看到有人在地铁上读书——虽然读的大部分是投资理财和心灵鸡汤,但那也是书啊,还是畅销书呢,另外见的最多的就是漫画了——32开,16开,Kindle上,iPad上,Galaxy Note 手机上,iPhone上,小学生,中学生,西装革履的中环精英,已经谢顶、双鬓染霜风尘仆仆的中年大叔,他们都在看漫画,各种风格都有,日本学生妹,本地龙虎门……
在这个连140字都嫌长的互联网时代。说香港人读书少了,哪里的人读书多呢?然而我还是想强调,不读书的人不知道读书的乐趣,无论时代多么进步,互联网多么繁荣,不读书的一代,终将是浅薄一代,人们最终会回到阅读世界,重新做人,而不是做电子生物。
在香港保持读书习惯的确不易,虽然,无论是中文出版物还是英文出版物,香港可谓应有尽有,这些书籍设计精良,制作精美,理所当然的价格不菲,每每进去书店翻翻,爱不释手,再看看定价,需要狠狠心才会下手,大部分时间摸摸就走了,单从投资回报看,一本书定价一二百港币,不算贵了,在香港随便吃个盖浇饭都要四五十,吃的像样一点点一定会超过人均一百块。但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宁可100多块吃顿饭,也不会100多块买本书。而内地的书可就便宜多了,虽然质量和装帧都“麻麻地”。
内地很多独立书店倒闭了或者正在倒闭,香港书店的命运也差不多,先是被逼成了“二楼书店”,然后一间间的倒闭,现在还在开的,大都是用自己的物业,爱开书店,赚不赚钱无所谓了,饶是如此,倒闭仍是大势所趋,每年不见新开的,只见关门的,像铜锣湾这样的地方,开一间书店绝对没有卖云吞面、卖“波鞋”赚钱。文艺青年来香港,到旺角,扫完一轮单反镜头别忘了逛逛香港的“书店街”——西洋菜街,有不少“二楼书店”,二楼不过是个指称,没有临街的铺面,有的甚至在六楼七楼,开在民居中,小而丰富,相信每个内地自由行旅客,第一次进“二楼书店”,最大的冲击就是一面墙放满了“禁书”——当然,不光是《足本金瓶梅》、《灯草和尚》、《肉蒲团》之流,还有许多大家心照不宣不需再提名字的禁书。
在香港,就算你爱书,买得起书,但你买回来搁哪儿呢?在这个寸金尺土房价几乎冠绝全球的地方,房子大部分都精致得很,转换成平方米,以40~60平方米为主流,光是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塞得满满当当,还要挖空心思利用空间才能做到。哪里有书柜的位置?
我常常想,是不是因为没有空间,所以香港人无法培养很多雅致但需要空间的爱好,比如读书、写书法、画画。香港人尤其喜欢打电玩,从小打到老(三四十岁还每天都要打电玩的港男,比比皆是),是不是因为在所谓的人生乐趣中,这个最省空间。
所以,在香港,书籍作为知识财富和货币财富一样,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因为没有时间、空间,无从染指——和其他专业人士一样,香港有专业文化人,大概两只手伸出来,最多算上一只脚,就够数了,这些人撑起了香港的文化事业,电视上、广播里、报纸副刊专栏、文化活动上,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是些以读书为业的人,因为少而专,所以有市场,不像内地,个个都可以蹦出来充公知发表意见,反而缺乏大家普遍信得过的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
买不起书,没地方放书,可以去图书馆借阅,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非常不错,藏书丰富,最新的报纸杂志,港产的国际的,应有尽有,借阅归还方便——用电子身份证就可以借6本,可以网上续借,大的地铁站就有自动还书点,上班时路过丢进去就可以了。每个生活区附近都有公共图书馆,很像大学里的图书馆,设有自修室,免费WIFI,甚至有几部电脑可以自由使用。如果有你想看而没有的书,你可以开单给工作人员,他们会借调,或者买一本新的借给你,而你只需要付2块钱就可以了。图书馆里安静清幽,书都做了处理,全部包了硬皮。
但是,香港人的时间宝贵异常,除了学生,和一些有读书爱好的老人,谁有时间天天泡图书馆呢?初来乍到,因为住的地方步行十分钟就到图书馆,我还兴奋了老半天,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去,借了几次书,统统超时罚款了——才发现原来两周那么快,原来一本书放两周而不看好正常啊,我还是自己买书看吧,放俩月也不会超时。
我知道还是有不少人读书的,民间自有高人,在公开论坛上,在广播的烽烟节目(phone in节目)里,偶尔就能见识一些民间高手,打进来纠正主持人的硬伤。有次我搭的士,就遇到一个民间中共史专家,给我讲了一路我党的野史八卦,虽然大部分我都已经知道,但还是暗暗佩服,读书,读史,能让自己活得更踏实,更清醒,鉴往事,知今朝。
除了投资理财书,据我所知,香港人通读《圣经》的也不少,不少人都是基督徒或者天主教徒,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聊天问他晚上看不看书,他说看,我问看什么,答:圣经以及和解释圣经的书。我想这样的天主教徒、基督徒还有很多,起码这本重要的文化典籍,理解西方文化的金钥匙——圣经,不少人是日日读,天天读的。
每一年的书展都大同小异:那些香港作家,趁机出一批专栏结集,搞个签售、座谈什么的,请几个文化人,国外的国内的来做个演讲,顺便卖卖自己的书,最后一天,各个摊位减价大甩卖,香港人拖着小车进去,像扫其他货物一样疯狂血拼一番——大部分都是旅游、食谱、健身美容、投资理财书。拖着小车心满意足地回去并心情愉快的觉得又一次占到了便宜。
10年是唯一不同的一年,多了不少“口靓模”卖写真集,这些宅男女神们穿得很清凉地到书展去搞现场签售,引发了不少骚动和口水,最后大家大致统一了意见:卖书的地方,不能卖肉,于是去年前年,就没这个艳福了。
香港人感叹读书人越来越少,内地人叫香港做文化沙漠,还是颇令人伤心的,想想看,这是什么地方?是个报纸上连载过《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的地方,是个外省来的文人,凭一支笔和一腔热情,就可以创建一个媒介王国的地方。如今报纸上只剩一些直白裸露毫无文学味道的风月版咸湿小说在连载。就连咸湿小说,现在的也没有过去《今夜报》上的好。这个世界越来越直白简单,也越来越少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