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曼
上午十点到报社,周一是相对忙碌的一天。上午听市场部评报会,待各编辑陆续来齐,快十一点。郭宏超老师看这么多小朋友旁听,于是领众人到大会议室。一位记者提出她在做报道时的困惑,明确视野格局建立的必要后,她的问题在于不知如何去落实细节,不知做到什么地步为止。通常郭老师习惯从宏观把握整体趋势和主线,这对于新记者来说更多需要自己去试探领悟,开始时主要熟悉领域,然后才是打通脉络。虽然很多信息都是聊天聊出来的,而实事的取证绝不是靠打打电话就能解决,认识所有核心消息源也是不可能的,如何突破采访限制考验一个记者的能力,一篇优秀的稿件与大量的采访分不开。这期提到最多的是北京金融街扩容这篇,评价很高,背景对应先前炒得很热的上海金融街,胡蓉萍讲选题的由头在她去游泳时发现月坛游泳馆正值拆迁。说到这儿,另一位编辑想起和朋友吃饭时两次听说住在那儿附近的人在搬家,都没多想,可见新闻敏感性之重要。角度选取可从规划、拆迁和扩张三种中选择,郭老师的想法是,规划涉及机密,未公布前不好采;拆迁太敏感又老生常谈,偏社会新闻;而扩张则切中问题关键,有经济味儿。经观专业性高,重数据分析、利益链节点、逻辑、事实和预测,历史背景与显而易见的概述与套话能省则省(结果对于我这种门外汉而言,可读性不高)。下午全体部门评报会上殷练也提议,如能加以更多人文色彩代替“本报了解到”这种千篇一律的语言,报纸将更好看。
午饭依然很可口,吃了好多。随后回市场部休息,翻了会儿生活方式版,醒来听全部门的评报和选题会。等待的空挡,欣喜结识在观察家实习的小琦同学,她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整理资料、管理网站,包括微博、官网和豆瓣小站,“太忙了”,她说,“钟蓓老师在香港书展每天发资料文章过来。”她向我推荐经观微博上的资源分享,她说那些资源都很难得,但是没什么人看。
下午全体评报主要提及三篇,一个是头版头条杭州土地财政挽歌,争议在标题太经观了。第二个,金融街。第三个,空厂深圳,由此联系到污染与蓝天,污染源与掩盖矛盾。上周准备去听观察家选题会,殷老师就和我讲过观察家部门性质的不同,他们无法忍受定点定时的例会,观察家的选题会在茶余饭后在msn不在会议室。轮到殷练发言,她没有评报,而是向大家推荐杜然之前推荐过的一篇纽约时报商业版的文章,她表示像这种业务会议可以商讨些更实质的,促进业务水平提高的方法。她提到,编辑关键要培养对好坏文章的判断力。关于选题不便透露太多,下期观察家郭娟写老舍和赵清阁。
买来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和《读书》杂志,主题都是纪念三联书店八十周年,《读书》围绕杂志忆旧,生活周刊写知识分子,权且附庸社里记者对比看21和《财经》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