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你肿么了,“考研基地”?
导语:前几天,有几个同学跟我说:哦,我知道,你就是来自那个考研很牛的学校。

陈梦文/文

前几天,有几个同学跟我说:哦,我知道,你就是来自那个考研很牛的学校。

“考研基地”这极富标签意味的名号早在2006年就被中青报的一位记者贴在的曲师大的身上,去年10月左右媒体再次热炒。就在今年3月的复试,人大新闻所的一位老师在面试我们的一位学长时就说道,曲师,我们知道,考研基地嘛。6年过去了,这样的偏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淡化。相反,那些有色眼睛上的茶色越发深沉。

这种标签化的做法,用何瑫的话来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评价的偏颇失准,更是由此所引发的人们对于一个群体的误读和偏见,乃至排斥和鄙视。一位上海大学的同学跟我说:你们曲师的学生笔试成绩高,一到面试就会被刷掉,你们学校培养的是一群应试机器。

当然,我不否认我们学校大多数同学都会考研,考研率相比其他学校可能会高一点。但是,也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夸张。不是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也不是光学考研要考的教材。我认识的很多学长学姐,他们都很优秀,有的独自搭车走中国,有的自己办沙龙创杂志,有的热心公益,承办志愿活动~~并不是每天坐在自习室里埋头苦读。我虽然没怎么参加学校的活动,但平时也喜欢去看画展,偶尔去音乐学院摸摸琴,喜欢半夜刷微博,看武侠和悬疑小说,小假期买张火车票到处瞎逛......大学那么多美妙的事情值得去做,不是非要死学习的。该学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学,该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

尽管这样,不可否认,曲师的学生总体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确不高。中青报那篇报道的题目是《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学校》。为什么特别能考研?“学校位于孔孟之乡,风气良好”的说法,我觉得都是瞎扯。一个普通本科学校,地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尖端新潮的学术动态比大城市的高校到来得晚,甚至到不了。我读了两年大学,学校里没有一场关于新闻传播的讲座。其他讲座寥寥无几。鲜有交流交换活动,保研也只能是本校。要想进入更高的平台,考研对曲师的学生来说是一条捷径。

除此之外,学校的管理也是学生考研的一个原因。我不知道其他学院领导是不是会很骄傲地告诉那群稚嫩的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孩子:我们学校有光荣的考研历史。我们学院领导们经常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考研. 学校的中层干部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纵观他们的一生,青少年历经文革动乱的十年,而壮年在八十年代的浸染中成为一位建设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后又撞见了89年春夏之交的一场风波。而这两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注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并最终影响到他们后半生对事情的选择与判断。

来经观参加训练营之前,我的辅导员是极不同意的。他问我:你毕业以后想做什么?我说:记者。然后他冷笑着对我说:我跟你说,你是当不了记者的。你就待在学校里老老实实地给我考研,考上中传,人大的研究生才行。当时我就想我的人生凭什么要由你来说了算?考研是这个学校的特色但不是我的目标,虽然我知道他说的不无道理.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视野不够宽阔,很难进一家好媒体.可是谁又规定只有名校研究生才能当记者呢? 我想不仅仅是有关于60后与90后关于“学历认知”的故事,同样是一整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全社会都在追求高学历,高薪水,高地位.那心灵与精神该如何去满足?

“考研基地”,谁之过?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