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念祖 在官员的选拔任用标准中,年龄作为惟一可以量化所有官员的指标而倍受瞩目。近年来,国家对干部任职的年龄要求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官员若错过这一轮竞争,未能得到提拔,就可能永远失去晋升机会,这势必影响到地方官员的晋升策略。
据本网记者统计,本次换届选出新一届省区市党委常委共404人,平均年龄为54.83岁。在平均年龄49.57岁时,他们就已经进入省委常委序列,在目前级别上有近5年的工作经历。
尽管官员的年轻化不断强化,然而经本网记者观察发现,这届省委常委的班子平均年龄,实际是略高于上届的。中国人事科学院长吴江认为,只要大体上有一个合理结构就行,并不需要局限于年龄上一两岁的浮动。
事实上,中共中央早就提出“地区统筹把握整体年龄结构”,即省委班子年龄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比例。《2009-201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年龄作出进一步要求,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要保持以5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8岁以下的干部要有3-4名;在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50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目前,在现任省级党委常委中,“50后”有277人,占68.91%,在中国省级政要中占据绝对优势;“60后”有117人,占29.10%,仅有8人是“40后”,占1.99%。
值得关注的是,东部地区的13个省市区中有9个高于全国年均年龄,仅有黑龙江、吉林、河北、广东4省低于平均水平。在中部6省中,仅有江西和河南两省超过平均年龄。西部的12个省份中,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的6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平均年龄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分析,这与中央要把年轻干部向西部输送历练有关系。由于东、西部差异化明显,作为省委级干部应该要有全局意识,掌握全国情况。
尽管,对于年龄的要求不断细分,但是利用年龄的优势获得晋级依旧被看好。
记者统计,本次换届后,31省区市的书记平均年龄为58.1岁。其中,"40后"书记有6位,"50后"有22位,"60后"也有3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和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同为63年出生,是最年轻的书记。凭借年龄优势,“60后”一把手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晋升路径。
记者发现,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平均要35年。这不仅要求他们在岗30多年没有重大失误,还要每一位岗位都有杰出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记在首次担任地级市市委书记(或相当职务)时的平均年龄为41岁。这在同级职务干部中是相当少的。由此可看出他们成熟得早,在每一个层级都领先于同僚5-10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表示,这是中国政府官员与西方民主国家官员选拔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参加竞选并不需要任何事先的政府部门的级别或经历作为前提。由于中央对每一级别的行政干部有任职的最高年龄的限制,所以从政者必须在一定年龄升到某个级别,否则就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