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馥李 “他们不存钱的,没那么多生活的焦虑,有钱就潇洒的喝酒,没钱了再去赚钱嘛!”陈文双手一摊。
说话的是陈文,是乌兰巴托当地的华裔,虽然他说蒙语流利,也习惯用蒙文来书写,可他是晋商的后代,祖籍山西大同。
“这里还是很落后啊,陈文,你为什么不回国发展?”熟悉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陈文扭头看看我,眼神里闪现出不解和诧异,坚定地摇摇头。
陈文的爷爷,在清末年间一路北上,来到当时叫做“库伦”的乌兰巴托。当时,晋商远涉草原大漠,与蒙古人做生意,是一股更大的历史洪流。说到晋商,你可不要想象成,每个人都像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一般财大气粗,动辄百匹骆驼、万担资财。大多数晋商,仍是跑单帮的小商贩,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草原,可以说,每个晋商的身世家史,都是一段曲折艰辛的故事。
先打住!我总是一提到晋商就饶舌,我也是晋商后代。
很多蒙古人,尤其是牧民,确实没有存钱的习惯。这在习惯储蓄的中国人看来,常常觉得很难理解,洒脱是洒脱了,那老婆孩子怎么办?房子车子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被这个问题憋屈久了,难免生出这样的慨叹:唉,蒙古人啊······
为了不影响民族和谐团结,我用省略号代替后面的词,你一定懂。其实,这就是所谓大汉族主义,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来忖度人家的生活态度。近年来,蒙古常常涌现的排华潮,究其根源,就从这里来。
我的家乡有句俗语:还指不定谁笑话谁呢。
苦逼久了的中国人,尤其是蜗居在北上广的人,你的周遭生活朝不保夕,危机四伏,没有安全感,所以拼命地钻营,拼命地储蓄,所以你不理解,人家身无分文,照样洒脱自如,酒照样喝,歌照样唱。
蒙古人的财富观,与我们有根本的不同。
首先,千百年来,蒙古人本来就没有货币,没有“钱”,还存什么钱。另外,在他们的生活中,蒙古包是可以随时拆卸迁移的物品,逐水草而居,搬家就跟玩儿一样,所以没有土地的概念,没有不动产的概念。他们的财富,就是草原和牛羊。有草有水,牛羊就可以生长,蒙古人就可以繁衍生息。而这些财富,都是“长生天”赐予的,如果长生天要惩罚他们,一个白灾(雪灾),就可以尽数拿去。所以,牛羊是财富,却不是可以储存的财富。
这不是我凭空臆想的。浸染过蒙古文化的人,都会理解,为什么蒙古人天生就喜欢亲近自然,因为草原是生存之本。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蒙古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比我们高很多。
所以,传统的蒙古人,就是不存钱,大自然就是银行,他们永远可以取用湛蓝的天空。在他们看来,天地草原,就是生存之本。草原就是财富,就是储蓄。那么多蒙古民歌,多数都是讴歌草原的,蒙古人将草原比作父亲,比作母亲,极尽赞美之词。
所以,回到那句话,还指不定谁笑话谁呢?
我后来才理解了陈文那个诧异的眼神,在他看来,回中国,那是多么不堪的生活。
其实,陈文也曾经多次回中国,山西大同还有他的亲戚。他说,亲戚也劝他回国发展,但他每次回国,都觉得极不适应。因为他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闪现着焦虑,人们总是匆匆忙忙的。
虽然陈文至今还没有加入蒙古国籍,但从骨子里,已经是一个蒙古人了。
“老实说,我回去,真的担心竞争不过中国人。而在蒙古,我的生活滋润多了,不用那么累。”陈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