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如何让产业园区戴上“绿帽子”
2012-08-14 07:33 来源: 作者:沈念祖 编辑:
导语: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压力很大,为了吸引大企业和大项目,可能会在环保准入上放松条件,而东部的成熟园区在生态升级和循环化改造方面困难较大,需要很高的投入

  实习记者 孙黎 记者 沈念祖 2012年8月9日,以“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与环境产业新方向”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绿色园区发展大会召开。政府、社会组织、环保专家齐聚北京市西郊宾馆探讨了工业园区如何在未来能够顺利戴上“绿帽子”。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促使工业园区绿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在会上强调。

本网记者了解,截至2012年7月,中国共有由环保部批准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62个,其中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15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另有35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尽管颇具规模,然而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重重挑战。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列出了工业园区发展的六大隐患: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的冲突不断、地方政府对百姓环境意识觉醒认识不够、环境影响和招商引资让位矛盾、环境健康赔偿造成环境成本的上升、园区产业聚集导致减排责任和环境风险上升以及重大项目引进环评流于形式,这些都将影响园区戴上“绿帽子”,实现环保经营。

此外,王世汶补充在开发区遍地开花的大背景下,地域差异相当之大。“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压力很大,为了吸引大企业和大项目,可能会在环保准入上放松条件,而东部的成熟园区在生态升级和循环化改造方面困难较大,需要很高的投入。”

近年来,从丹麦的舶来物——静脉产业园成为环境专家发展产业园的一种共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张天柱教授提出静脉产业园的发展要遵偱“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并主张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此外,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静脉产业要加强细化政策与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基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的综合评价应用。

所谓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一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此外王世汶还建议,要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推动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资源整合—规划创新—机制设计—开发建设—目标达成的创新模式构架推动产业园区发展。

“地方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动用很多资源,表面是工程技术问题,实际上提出了更多高标准的要求。”王世汶建议,“可以通过搭桥整合资源,形成推进性的战略。”

以连云港经济开发区为例,其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普是中水回收,需要进行管网建设、投资模式、定价、客户挖掘方面的整合和完善。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