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晓丹 8月21日,央行启动了天量逆回购,7天期限逆回购1500亿元,14天期限逆回购700亿元,合计达到2200亿元。
最近两个月,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不断累积,逆回购规模也不得不滚雪球般增大。此次逆回购规模骤增,既有资金紧张状况叠加的因素,还有接近月末考核时点的因素。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策略部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从回购利率看,14天期利率3.60%,与16日持平,而7天期利率则比16日上升了5个基点,达到3.40%,这也意味着接近月末,银行间市场利率紧张的情况有所加重。”
从7月份开始,市场对降准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由于央行没有公开对降准措施作任何形式的宣示,因此市场中不乏依据逆回购数量对降准的猜测。既有认为逆回购规模骤升后,意味着当回购到期时,降准顺理成章;也有认为逆回购规模不断增大,从释放流动性的角度看基本上能够替代降准的作用,而且由于回购操作本身对于金融机构的针对性强,逆回购还能起到降准所无法做到的“精确制导”的效果。
李慧勇认为,降不降不是一个问题,在外汇占款不足,稳增长压力持续难以缓解,银行间市场资金紧绷的大环境下,长期维系着20%(大型金融机构)的高准备金率水平并不合宜。但是何时才是降准的最佳时点,则并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正如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述,当前主要问题是宽松政策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而不是宽松程度不够。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把降准作为相对被动的宽松政策,即:降准是为了维持货币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松水平,而不是为了单纯增大宽松程度而降准。综合各方面因素。
李慧勇预计,“年内还会有2次降准。”
李慧勇还认为近期应该关注以下方面:多部委酝酿出台促消费新政、信用消费有望获鼓励;六部委出台专项规划,以及废物资源化成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