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乐活 >
上大学,混社团
导语:每个学生社团都是进入职场前的小演练,锻炼你的社会人角色,帮你找到未来的人脉资源。当然,如果只看眼前,如果你不想四年大学读完,只认识宿舍的同学,那还是赶紧找个社团报名吧。

 

经济观察报 阿怪/文上大学一定要混社团。

每个学生社团都是进入职场前的小演练,锻炼你的社会人角色,帮你找到未来的人脉资源。当然,如果只看眼前,如果你不想四年大学读完,只认识宿舍的同学,那还是赶紧找个社团报名吧。

大一新生的报到结束后,每个高校社团都会展开抢人工作。校园大道上挂满了横幅,彩旗飘飘,社团桌子前摆着社旗,几个高年级同学坐在桌子后面,面前一摞报名表。整个大道上热热闹闹,人声鼎沸,每年9月,北大学生都把这种场景戏称为“百团大战”。

低年级学生是社团工作主力军,他们多是既有时间又有精力的大二学生,尽管只比新生们年长一级,却把新人唬得眼睛也不眨。

大学里不同社团的百花齐放,总算是实现了在高中阶段处于口头阶段的“素质教育”。这些民间组织在高校生存颇为不易。创立社团最初需要向学校报备以便进行管理,在最初招新时也要比那些年代久远的名牌社团吃力一些,郭敬明旗下签约作家猫某人(微博名)曾在大学就读期间创办“天空印象”美工社,立志每年推出一到两部优秀的舞台剧和优秀的cosplay作品。社团在最初演出时,台下总是稀稀拉拉坐着数十人,成员也不多,但个个都是“忠心耿耿”,几年下来苦日子过去,“天空印象”竟也成了该校最有特色的社团之一。

民间社团既需要真心,也需要奉献。社团活动总是需要经费,小的社团是拉不到周边小商铺赞助,更别提大公司的。成员们自己的贴补几乎是一定的,时常的聚会腐败也是一定的。民间社团里非常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受利益趋动较少,成员间感情也相对稳固。

精力充沛的新生从来不会只留在一个社团,民间社团出于兴趣,但有官方背景的社团开出的未来更吸引人。加入校艺术团,有着数不尽的演出机会,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被称为中外交流的使者;校记者团,大一新生就能马上和名师们对话,好学校里的记者没准能采访到美国总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管理的“新闻周报”,多年前就曾进行过校内监督的报道,震动传媒界。参与这些社团,才华是关键。和那些几乎报名就能录取的民间小社团相比,这些社团拥有一定的录取比例,中国政法大学的准律师协会旗下最有名的法律援助部门,录取比例曾高达40:1。当然,回报也是诱人的,大一大二的学生常年面向社会实施法律援助,在还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情况下,法律援助部门的大三成员可以择优进入学校创办的法律律所,直接出庭代理案件。

无论是官办、民办,社团们有一个共性。多数社团有很多相同部门,宣传部、外联部、办公室是基本配备,毕竟总得有人画海报嘛。不同部门的设置既是为了社团的正常运转,也是为了留下更多的大二学生。那个校园里“部长”称呼,总是最吸引人。

有名的社团好处多,白纸一张的毕业生毕业时,最能抒写的就是四年间的社团经历了。当很多人郑重写下自己的经历时,多年后回想起自己为社团流过的汗,和团员们喝过的大酒,大学记忆,总是靠着这些慢慢上色。

只是,舆论们总批评如今大学校园太势利,农村学生很难加入社团。这倒不完全是情绪之言,事实上,需要特长的社团,穷人家的孩子总是不会弹钢琴、拉小提琴的。不需要特长的社团,大学生们水涨船高的消费能力总是让穷学生退而却步的。这问题,暂时无解,社会贫富差距那么大,校园再干净也很难不受影响吧。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