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2-09-19 08:4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娟 短短几天,燕京啤酒(000729.SZ)便经历了一番不小的“战略逆转”。
9月11日晚间,燕京啤酒宣布了公开增发方案,拟发行不超过5.2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6.2亿元人民币,用于四川、新疆、广东等地子公司的啤酒及包装等产能扩张等共11 个项目。
这距离燕京啤酒正式终止对金威啤酒的收购谈判仅过去一天。金威啤酒行政总裁叶旭全对媒体称,双方谈判终止的原因是燕京“出不起”约50亿元的并购金额。
放弃坚持半年之久的并购,转而增发募资,燕京“变招”背后深意何在?
两手准备?
根据9月11日公布的公开增发方案,燕京将募投资金26.2亿元以投入11个项目,包括对四川、广东、江西、湖南、云南、新疆等8个区域市场的燕京啤酒子公司进行增资。
燕京啤酒表示,以上多地产能不足以覆盖当地市场,此次增发之后,将有利于燕京啤酒在上述区域提高竞争力。
此外,燕京还预备投资2.97亿元合资设立河北燕京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出资2.27亿元收购燕京啤酒(曲阜三孔)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以及出资1.56亿元收购北京双燕商标彩印有限公司100%股权。
燕京称,此方案将于9月27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尚需证监会核准。
就在其宣布增发的一天前,燕京和金威啤酒持续半年之久的并购谈判正式告吹。9月10日,燕京啤酒正式函告金威啤酒的控股公司粤海集团,放弃收购金威。在香港上市的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亦发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仍未采取或达成任何行动或交易。
叶旭全9月13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证实了这一消息。他称,和燕京方面的谈判已经终止,目前金威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且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9月18日,金威还要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北京参加一个啤酒行业的技术交流会议。
金威啤酒年产能约120 万吨量,是深圳首屈一指的区域品牌。其在今年2月份抛出出售计划,彼时啤酒业几大巨头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都曾参与竞价。燕京有幸进入最后的谈判。
金威方面此前对外宣称的打包售价为50亿元。一位接近燕京啤酒的人士对本报确认了叶旭全的说法,谈判终止的主要原因在于燕京“出不起这些钱”。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受经济增速放缓、天气等综合因素的冲击影响,整个啤酒行业进入了增速放缓的轨道,燕京方面所受影响尤为明显。
燕京啤酒2012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其净利润微增2.7%,远低于去年同期10.16%的增幅。而截至今年6月30日,其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反映其资金链充裕程度的数据分别为24.7亿、3440万、1.24亿及9833万。
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据此认为“燕京融资压力较大”,他认为燕京啤酒眼下资金链较为紧张。另一方面,燕京啤酒的大股东北京控股在同一时期亦表现欠佳。北控上半年上半年盈利18.2亿,其中收费道路业务亏损逾1790万。此外,啤酒不属于北控公司的核心业务,燕京想要获得北控的并购资金支持并不容易。“燕京迅速推出了公开发行方案,这意味着它并不是孤注一掷非收购金威啤酒不可。燕京应该是两手准备,公开发行融资进行扩产是备选方案之一。”前述接近燕京的人士分析称。
尽管公开增发可以使燕京避免短期内自筹资金的困难,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燕京股价可能承受巨大压力。根据燕京公布的发行股数和融资额计算可知,燕京啤酒公开增发的价格在5.04元左右,而9月11日燕京啤酒的收盘价为5.96元。换言之,其公开发行价较二级市场收盘价将折让15.44%左右,这某种程度上让燕京的这次增发成为一次“搏命”——如若经营业绩依旧没有明显增长,增发股票将带来摊薄效应,公司股价会有压力;如若随着啤酒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燕京啤酒能够提升新兴市场的潜力和北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将有望博得更多。
“搏命”800万产能
事实上,扩充产能规模是燕京不得不往前迈的一步——无论通过并购方式,还是增发募资扩产。
2011年,中国啤酒年总销量为4899万吨,其中华润雪花啤酒年销量1023万千升,青岛啤酒销量715万千升。而百威英博更是以566万千升的产销量险胜燕京啤酒(550.6万千升),取代后者进入行业前三位置。
一方面,这些啤酒巨头加速跑马圈地、抢占空白市场;另一方面则彼此深入对手腹地,展开游击战。燕京因此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
燕京的大本营——北京及周边市场屡遭对手入侵,如华润雪花在天津和北京郊县建厂,逐步蚕食北京市场;青岛啤酒则在北京收购了两家啤酒企业。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12年燕京上半年业绩的低迷。根据其中报业绩,燕京啤酒销量增长2.57%,明显低于青岛啤酒的11.3%以及雪花的6%,亦低于行业上半年4.85%的增幅。其利润表现亦不容乐观,上半年燕京啤酒净利润仅微增2.7%,远低于去年同期10.16%的增幅。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燕京啤酒前3家子公司的利润贡献占比超过80%,在燕京全国近30家子公司中,几乎有20多家子公司勉强维持甚至亏损。
结合这一背景,便不难理解燕京此次的增发计划的背后信息。在公开发行方案中,其新一轮的产能建设主要集中于四川、新疆、广东、江西、湖南、云南等新兴市场。此外,其利润来源集中地之一广东募投为7000万元,用于易拉罐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另一优势市场内蒙古燕京啤酒(呼和浩特)有限公司也由于搬迁改造获得了2.5亿元的增资。
显然,这将是燕京希望扭转不利处境的一次尝试。燕京背后的战略心思亦彻底呈现,即在强化弱势市场的同时,维持自己已有优势市场,同时伺机扩张。
这亦是燕京为实现早些时候制定的800万千升销售目标的必要一步。
在今年年初,燕京啤酒公布了自身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产销目标,称其到2015年产销量要达到800万千升。以其2011年550 .6万千升的产销量为基准,要实现这一目标,燕京啤酒未来3年的年产销平均增长必须达到约100万千升。
日信证券快消行业分析师赵越在统计后称,燕京此次募集总金额29.69 亿元,其中22.13 亿元用于啤酒产能项目,预计年新增啤酒产能恰好可以达到100 万千升。而其大部分项目将于1~2 年内投产,投产后燕啤总产能有望将达到800 万千升左右。他认为,“这将缩小与雪花和青啤的差距。”
尽管如此,燕京想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眼下它的劲敌华润雪花已经在全国布局上占据先机,而青啤则在换帅之后,亦加速了市场份额的争夺。对于已经落后于前两大竞争对手的燕京而言,此次“搏命”增发,将险阻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