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观点10.26: 幼师虐童
导语:幼师虐童 闯红灯罚前三 年轻人扛病

幼师虐童

背景:一名年轻女教师,两手拎着一小男孩的双耳,将其双脚提离地面。该视频被传到网上,引来网友声讨。经浙江温岭市相关部门调查,此人是民办幼儿园“温岭蓝孔雀”小二班教师颜艳红,日前,已被辞退。

严厉惩处只是一种事后追责,由此获得的只是一种“次等的公正”。此前,一些教师的连续施暴已对孩子的身体乃至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无论怎样查办相关教师, 孩子都是受害者。这正是很多家长愤恨难平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没有暴力的教育环境,让个别教师不能、不敢虐待儿童。

                                                                                                           ——《中国青年报》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尤其低幼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有必要在刑法中增加诸如“虐童罪”、“暴行罪”之类的罪种,以此宣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严厉追究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新京报》

相对于刑事立法上的苍白,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也正是学前教育资源的“贫血”困境,成为滋生形形色色虐童丑闻的温床。

                                                                                                          ——《东方早报》

若要让“禁止体罚”这一规定走出抽象的教育理念,使之成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规则,无疑也有赖于程序的规范化。学生是体罚行为最为重要的见证人,应该围绕受教育者建立一套举报机制,普及这一机制,并使之成为司法裁定的重要参考,方能提防体罚行为。

                                                                                                          ——《南方都市报》

对我们来说,不再“虐待”幼儿教育,摈弃“小儿科”心理,为幼儿教师设立更高的入职门槛,恐怕是减少幼儿园虐童事件,还幼儿教育应有尊严的第一步。

                                                                                                          ——《晶报》

颜艳红的虐童事件,决不能仅仅止步于对其个人的谴责,而应以此为契机深刻思考,我们该如何办好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投入是否应该加大?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如 何才能更规范一些?如何才能够让幼儿园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这些问题,都比简单的谴责更有意义。

                                                                                                          ——《华商报》

让虐童丑象画上句号,补丁少不了:补全幼教短板,进行行业整饬;填补儿童保护的法律亏空。制度背后是人心,让孩子免于暴力恐惧,我们当恪守道德律,至少收起可能存在的“精神皮鞭”。

                                                                                                          ——《华西都市报》

不可否认,有证有编制的老师,也有虐待学生的;但体面的收入、规范的管理,确实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也能增强这一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虐童事件频发,背后是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长期欠账,不仅是投入上的,还有管理上的。

                                                                                                          ——《燕赵都市报》

闯红灯罚前三

背景:从10月23日起,河北石家庄市严禁行人闯红灯。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的,要处罚前三名;在小路口,对于闯红灯的行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

不论何种“中国式××”,根本解决办法,都不能依赖处罚出头鸟的手段来消除,因为先行者仅仅是这种趋势的牺牲品,仅仅是更为笃信这种潜规则有效的盲从者,而非导致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

                                                                                                          ——《新京报》

石家庄这个规矩,显然是一个立足点与操作性都不太站得住的法规。像处罚路人闯红灯这样的规矩, 如果它暴露出路权的既得利益者和规矩的制定者,在道德与法规标准的担当上,突出了对路人单方面的苛求,它就是一个行不通的坏规矩。

                                                                                                          ——《钱江晚报》

悖论是,只有在“罚前三名”被证明有效的前提下,它才会被作为一个成功的经验推广。但 它极可能无法获得证明自身的机会——面对集中整治,行人会变得无比“守法”。

                                                                                                          ——《华西都市报》

年轻人扛病

背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027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9.7%的人感觉身边就有扛病的年轻人。58.4%的人感觉当前年轻人不重视身体健康。

没有人愿意扛病,谁都知道,小病往往会扛成大病,并且,谁都懂得“年轻时拼命挣钱,年纪大了买药保命”的悲凉,但年轻人还是不得不咬牙扛病,因为各方面的压力逼着他们只能负重前行。

                                                                                                          ——《燕赵都市报》

“扛”的是病,图的是省,省钱,省时间;“扛”的是病,更是生活的担子,人有恙,日子伤不起。对于这些与病“扛”的人,我们除了报以同情外,更要同声疾呼,引来制度的关怀——直到每个人都病有所医,不再需要苦苦扛着、撑着那天到来为止。

                                                                                                          ——《华西都市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