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塑化剂风波
背景:日前,一则“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倍”的传闻传遍整个白酒行业。传闻出现时,就有质检机构介入调查,但至今尚无定论。11月19日,中国酒业协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说,全国白酒重点企业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指标都低于食品标准值。
尽管塑化剂在空气、土壤和饮水中广泛存在,不可能苛求白酒完全不含有塑化剂,但是白酒内有多少塑化剂,不能成为白酒行业的“潜规则”,公众有权知情。
——《新京报》
在食品安全面前,市场不可靠,行业协会不可靠,监管有时也不是那么可靠。此时此刻,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打一场“食品安全的人民战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东方早报》
我们建立食品规则来确保安全,现在规则却成了安全的替代品,好似符合规则就等同于安全,合格生产就等同于生产安全产品。……这就是现在一些食品行业对各自规则的功利理解,良心被一套人人不必为之负责的规则代理,然后各自用科学、专业的说法将公众的质疑排斥在门外。
——《长江日报》
既然眼下的白酒国标中还没有塑化剂含量的标准限定,那么中国酒协当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在白酒国标中补上这个漏洞。而不能以“没有标准就推断超标是不负责任”的不负责式表态,为酒企开脱。
——《广州日报》
面对是是非非,公众期待真相。真相的产生,不可寄望于各执一词的情绪宣泄,而只能依靠监管的权威与公信。无数事例已经证明,信息公开永远是抚平恐慌焦虑的最好良药。
——《燕赵都市报》
酒鬼酒的“塑化剂丑闻”,已经超出酒鬼酒自身,成为一场潜在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在此关键时刻,政府监管部门不能缄默,而需要主动行政,尽早给出一个权威说法。
——《京华时报》
任建宇劳教案
背景:重庆彭水县村官任建宇因转发100多条“负面”信息、被劳动教养2年。11月20日,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裁定:因超过法定起诉期限,裁定驳回其起诉。而就在宣判前的一天,重庆市劳教委以“处理不当”为由,撤销了对任的劳动教养决定。
在本案的诉讼过程中,被诉的劳教委已撤销了对任建宇的劳教决定,而公民依然要求法院给个“说法”,那么法院就应该对劳教是否违法做出判决。
——《新京报》
任建宇是特殊司法环境和陈旧劳教制度下的受害者,仅仅撤销对任建宇的劳动教养决定是不够的,即使他没有提起诉讼,国家赔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北京青年报》
司法的职能本是为行政执法权的运行提供合法性的判准。如果法院不对劳教决定的合法性审查,继续让劳教执法游荡在不受司法审查的“自留地”之中,那么就难言迈向法治化轨道,整个劳教制度也势必难逃受舆论谴责的厄运。
——《京华时报》
负责任、有坚守、足具智慧与判断的司法,于此时实不该再为了留存一些机构的颜面而无视公民尊严与权利的再度不彰。更何况,司法解释明文保障“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公民诉权延期,且已有同类案件对其有很好的适用。
——《南方都市报》
有明白才有清白,有公正才有公信。如今任建宇恢复自由了,但其当初为何失去自由,依然缺乏明确说法。如果说任建宇发表“负面言论”涉嫌犯罪,那么当检察院 不认为是犯罪时,有关部门却通过劳教制度限制其人身自由长达一年,是否合理?在国家多次重申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背景下,公民的基本权利 如何避免“扣帽子”式的威胁?
——《人民日报》
贵州5男童死亡事件
背景:11月16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环东路一垃圾箱内被发现5名男孩死亡。经有关部门走访排查,5名死亡男孩身份已确认,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扪心自问,当看到有流浪儿童出没于街头,又有几个成人能够尽到这种责任?这当然不只是一种观念缺失、价值缺失,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缺失。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
——《成都商报》
面对这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处罚相关责任人或许是比较容易的部分。从长远来讲,该如何加快完善儿童权利保护机制,让广大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得到及时保护与救助,才是问题的重点与难点。
——《京华时报》
现代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责任厘定,往往遵循着“权力谦抑”的原则——当公共救济的乏力,间接地扼住了孩子的命运喉咙,为之担责,关乎公权伦理。
——《华西都市报》
温岭虐童案
背景:11月16日,浙江温岭警方释放虐童女幼师颜艳红。同时,受害者家属已着手起诉幼儿园。而当地教育局希望“冷处理”,而检察院不予以批准逮捕的决定同样引发争议。
而相关法律的失位,相关管理的缺席,都在变相纵容虐童行为的发生。要想从根源上彻底制止虐童行为,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尽早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虐童行为予以严厉惩戒,只有这样,那些潜在的虐童者才不敢以身试法。
——《广州日报》
9分入围面试
背景:在温州一事业单位公开选调中,一考生考取9分进入面试,三位考取50多分的考生却没有获得面试资格。前日,一份温州龙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笔试结果在网上流传,并引发质疑。
仅仅公开、透明还远远不够,公平、合理才是关键。招考制度的多项漏洞,导致只是一味地用形式上的合规来实现形式上的择优。
——《新京报》
对政府部门和官员,我们要敢于监督、大胆质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听听人家是怎么解释的,不能只有情绪发泄而无理性判断,甚至人家说什么你都不听。
——《燕赵都市报》
招考终究指向着“选贤任能”,如果因报考人数少,就门槛放低,无疑背离了选优的目的性。这也吁求,尽早填补进入门槛漏洞——在有些地方,在依循面试比例的同时兼设最低合格线,就不失为好法子。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