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观察家 > 文化 >
卢作孚的《东北游记》
导语:八十余年后读《东北游记》,不但为卢作孚的拳拳爱国之心感动,更为其深刻的反省精神与犀利的洞察力所折服。

章诗依

1930年3月,据九一八事变还有一年半,时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的卢作孚率领由民生公司、北碚峡防局和北川铁路公司有关人员一行七人,赴华北、东北、华北考察,历时五月余。其中,东北是卢作孚考察的重点。

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到193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殖民侵略与渗透,以满铁会社为中枢,日本势力触角已然伸至海港、海运、旅馆服务、煤矿、以及铁路沿线的市政建设等领域,不但大肆攫取中国财富,同时也向政治领域渗透,同时,在东北的移民人数也已经达到21余万余人。卢作孚的东北之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其行程是:从重庆沿江而下到上海,由上海到青岛,由青岛到大连,由大连到沈阳,然后到哈尔滨、长春,再经山海关到北平、天津,最后从天津经海路回到上海,由上海溯江回川。

回川后,卢作孚即将考察中的见闻记录以《东北游记》为名整理出版,分赠友朋。一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为了满足人们高涨的了解东北的需求,卢作孚再版了此书,并在新版的序言中说明了自己此书的旨趣是介绍“外人在中国之所经营,尤在其如何经营”,“盼望有心人浏览之余,绕室从容,反省及于自身”。可见,在民族危机下促使国人反省,是卢作孚《东北游记》的初衷。

八十余年后读《东北游记》,不但为卢作孚的拳拳爱国之心感动,更为其深刻的反省精神与犀利的洞察力所折服。

深惊日本侵略之锐

日本势力在东北的存在,是卢作孚东北之游关注的重点。在东北,他看到了日本人处心积虑的经营,为国人对此尚懵懵然不知而深感焦虑。此时他既已体认到,东北问题不只是东北的问题,而“实是国家根本问题”。

大连是卢作孚东北之行的第一站,也是他被震惊的头一遭。大连的日本人,从码头规模到学校教育,扩张迅速,井井有条。日本人对自己从事事情如数家珍的熟悉程度,尤其令卢作孚印象深刻。此后,整个东北之行,日人对情况的谙熟及乐于公开与中国官员和职员对情况的懵懂及习惯保密,形成鲜明对照,一直贯穿于卢作孚东北游历的记述中。

比如关于码头,一个日本职员随口能说出详细的数字:轮船进出货物九百二十万吨,其中进口一百五十万吨,出口七百七十万吨,包括煤三百六十万吨,大豆一百五十万吨,豆饼九十五万吨,杂粮六十九万吨,豆油九万吨。码头上有铁路七十英里,马路八英里,仓库七十四处,每处有五十万吨的容量。候车室可容五千余人。码头全部的资产约一亿元,新辟一个出煤码头需一千万元,最忙时的冬天需苦力一万人,平常每天七八千人。这样完整的装置,即使在日本也没有。在当天的日记中,卢作孚感叹:日人在大连的经营“前进是何等锋锐!”同时发出了这样的议论:“中国机关的职员,只知道自己的职务,或连职务亦不知道,绝不知道事业上当前的问题,问题中的情况;而这一位日本人能把码头上的一切事项,详举无遗,是何等留心问题留心事实!中国人何以一切都不留心?”

看了日人建造的满蒙资源馆,更让卢作孚惊心动魄。凡东北所产的动植物,通通被日人搜集、陈列,各种物产的出产数量悉数被调查得清清楚楚,列表统计,画图说明,予以陈列。交通、矿产的分布,也被勘测得非常清楚,做成模型展览出来。卢作孚边看边想:东三省的宝藏,竟然已被日本人搜括到这几间屋子里,视为己有,如果日本人都知道了,都起经营之念,中国人怎么办?

在旅顺,日人经营的铁路,给卢作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观察到,火车整洁有序,车厢内不但没有乱吐痰乱抛东西的,厕所尤其洁净,无臭味,站台上则没有呼喊跑跳卖食物的。车站附近常有日本人家,街市亦经营得非常整齐。所见的高耸烟囱,往往是日人经营的工厂。这些景物,让卢作孚“深惊其侵略之锐”,而“尤疑自己一身不知到底到了什么地方了!”

日人在抚顺的经营也让卢作孚深致感慨。他眼前的抚顺,市容整齐,道路宽敞,两行树荫,掩映行人,公共交通设施完善,此种情景,不由得让他惊叹抚顺“直像一个大都市了。”在抚顺参观的煤矿、制油工厂,均规模宏伟,日人提供的资料无不细致、齐全,日本职员对情况的熟悉一如在大连所见。让卢作孚惊异的是,日本人竟准备三百年的海军用油都在抚顺这里提取。

卢作孚在东北观察到的另一种现象,是日人对教育、体育的重视。在大连,日本人开办有一个工业专门学校,一个商业学校,两所中学,一所高等女校,几所小学,都办得很好,尤重军事操。日人所到之处,都注意建设体育设施。在长春的一个广场,卢作孚看到一队日本兵在努力地演戏劈刺,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所谓文明国家,处心积虑,朝夕准备的,才是同人厮杀的事,岂不太可叹息!而且在这里准备厮杀的是谁人,我们岂可熟视?”仅仅一年之后,惊世的血与火便验证了卢作孚的忧虑。

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大气则受,小气则斗

卢作孚观察日本人在东北的所作所为,当然不带一丝旁观者超然的心态,而是处处以中国问题意识出发,将日本人作为一面镜子,既警醒日人的侵略野心,又不能不佩服其做事之认真程度,而对国人的敷衍、马虎、缺乏责任心则深感痛心。对此,他的出语或许严苛,但出于爱深责切,殆无可疑。

在卢作孚笔下,由中国人经营的城区,往往混乱无序。例如沈阳,“无数的市民固仍在地狱之中。道路挤满灰尘,任风飞扬;秽水秽物,点缀左右,任他奇臭。人则局促于破烂的房屋里,衣服面目亦自同周围环境一样不肯讲究。”这样的景象,使卢作孚感叹:“中国人真有守旧的精神,连野心侵略者紧迫着在旁的影响,都不容易接受”。

与日人对情况的熟悉、乐于介绍的公开做法相对照,是到处吃中国人自己的闭门羹,被官僚们所敷衍、推诿。其中,去东北交通委员会了解东北铁道建筑的情形有如一出幽默喜剧。卢作孚等先是被左推右支,最后被拿来一张列车时刻表所打发。本来,卢作孚是基于全国人都对东北问题很关心,特别是关于东北三省的铁路建筑与移民问题,来求得一个权威答案的,不成想却被如此对待,他不得不向对方表示,自己一行参观日本人经营的事业,他们尚且无所秘密,有说明书,有领导人,介绍事业的内容更详细无遗。而作为同胞,来问东北三省连对外国人都无需保密的铁路概况,却要保密,未免不合道理。

在旅顺,卢作孚一行在车中谈天时谈到,日本把旅大、金州一带早已划为自己的关东州了,不但行政用人与本部一样,就连地图的颜色也已改变。对此,卢作孚说:“中国人有一种精神,大气则受,小气则争。团阀同团阀争得不得了,遇着军阀则一切忍受;军阀同军阀争得不得了,遇着列强则一切忍受。”某种程度上,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今天也不过时的真知灼见。

在《东北游记》的序言中,卢作孚对九一八事变的评论也相当有见地。九一八后,有人说,日本突占九一八,诚然是国家的不幸,但或许是一个好机会,足以刺激起中国人。然而卢作孚对此评论不以为然。他说:“中国人的行动则往往由周围的情况所偶然刺激而起,故亦往往随情况而变迁。一切均缺乏意识,更无论国家的意识,更无论深谋远虑。”他并认为,感情上的刺激,旋起旋灭,史不绝书,何尝有益于国家的根本!

看卢作孚的游记,是种意外的体验。想不到,这位大企业家不但有如许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刻的知人论世见解,还写得一手典雅、清晰的文章。令人叹息的是,1952年2月8日,决意不受“大气”的卢作孚,自杀身亡,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生命哲学。他去世之后36天,黄炎培写诗伤悼这位卓越的民营企业家、教育家,中有的这样的句子:“识君之抱负,惊君之才,知君之心……几十年后,有欲之君者,其问诸水滨。”颇有些遗憾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去年出版的增订本的《卢作孚文集》,附录中的卢作孚年谱中,对卢作孚的死因仍讳莫如深,仅以“逝世”二字模糊概之。卢作孚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表情。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