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FII新规靴子落地 香港财经界摩拳擦掌

2013-03-09 10:21

记者 李缘  似乎很少有金融产品能像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这样引起香港财经界的关注。这背后,夹杂了香港离岸人民币更迫切的投资需求,和监管层对内地资本市场“更开放更包容”的期望。

3月6日晚间,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发出《RQFII投资境内证券试点办法》及实施规定,修订了之前对RQFII的两大限制。首先是放开试点机构类型,由中资基金、券商推广至中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香港子公司,最惹人瞩目的是,新规定中还允许香港本地金融机构参与RQFII业务。“我们期待了很久,这肯定是个好事。”恒生银行人民币业务策略及计划部主管颜剑文对表示。

第二个重大修订是放宽投资范围限制。在新的法规中,证监会不再监管RQFII产品的具体类型,机构拿到额度后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发什么产品,从股票、债券、基金、股指期货到固定收益产品都可以,甚至可以参与新股发行、可转债发行、股票增发和配股申购。

新的《试点办法》公布次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及香港金融管理局都表示支持和欢迎,在他们的措辞中,认为新规可以达到以下三个效果:深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循环,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靴子落地

RQFII最近频频出现在香港和内地投资者的视野中。先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去年11月表示会将RQFII额度增加2000亿,令香港总体RQFII额度由700亿骤升至2700亿。恰逢去年底A股见底回升,用RQFII额度发行的实物A股ETF在香港市场溢价受捧。今年1月14日,郭树清在香港发表题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资本市场》的讲话,提到会继续鼓励“双向平衡的组合投资”,包括QFII、RQFII的额度会“有计划地持续增加,投资比例限制也要逐步放宽,直接渠道也要适当拓宽”。

监管层方向明确,但具体实施方案何时才“靴子落地”?2月24日,便传出证监会已完成新规定修改的消息,正走程序报批,将在“两会期间”会落实。传闻的焦点在于,放开RQFII参与机构类型的限制,和放开“80%债券20%股票”的投资框架。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新规定比预想中更开放、更灵活。”一位港资商业银行高层表示。

在2011年版的规定中,试点机构仅限于内地基金、证券的香港子公司,即使是中资银行、保险都在门槛之外。证监会在3月6日公告中称,上述机构以及香港本地的金融机构“均有参与RQFII业务的较强意愿”,应此呼声修改RQFII法规,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在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将可以参与试点。

“分蛋糕”的参与者增多、竞争加剧,但业界没有表示太多的担心,因为“做蛋糕”的原料更加灵活多变,可以用产品差异化来吸引投资者。2011年底RQFII“初闻啼声”时,首批18家中资基金和券商只能在“80%债券20%股票”的框架下发行公募基金,至第二批RQFII产品推出时,添加了必须曾在内地发行ETF经验的条件,仅有4家大的基金公司符合资格提供A股ETF(交易型开放式股票基金)。证监会表示,限定产品投资范围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修改后的法规放宽了对RQFII的资产配置限制,允许机构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产品类型。

产品多元

业界未来会发什么样的产品?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答案,预期基金仍会以ETF为主,券商和保险青睐主动式基金,而商业银行或将重点放在基金及银行间市场。

名列RQFII“三甲”的中资基金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由之前发行RQFII基金和ETF的经验来看,ETF远比基金赚钱:“因为是零售产品,卖基金必须走银行渠道分销,会产生一笔费用。而且为了和同业竞争,需要大力营销,打广告做路演,再加上托管费,卖基金最多是打响名声,利润微薄。”比较而言,ETF为被动投资,简单透明,投资者容易接受,管理起来成本也更低。“因为是独一无二的实物A股ETF,收费可以比香港其他ETF更高,我们管理费和托管费加在一起共1%,试想有100亿的额度其利润空间非常可观。”该人士补充说。

华夏基金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新的A股ETF产品,投资标的不再是之前的沪深300。而华安资产管理(华安基金的香港子公司)计划推出追踪沪深300指数的A股ETF,料和华夏之前的产品正面交锋。

恒生银行人民币业务策略及计划部主管颜剑文称,商业银行在RQFII市场上的优势在于客户网络和分销渠道:“始终是扎根于香港,对香港市场更熟悉些。”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冯孝忠则预计,A股股票基金和平衡基金将会受到欢迎。永亨银行董事长兼总裁冯钰斌则表示,要先了解细则再考虑参与什么业务,相信会以银行层面的业务为主。

根据外管局和证监会的资料,已发放的700亿RQFII额度中,有270亿用于债券类产品,由24家机构瓜分。发行A股ETF的4家基金则占有430亿额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