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馥李 实习记者 田园 “现在,我们国家有这个能力了,应该加大投入,挖掘莒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博导宋镇豪建议说。
这份建议,凝结了宋镇豪多年的学术研究。宋镇豪说,东夷文化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一个起始点,是有别于华夏文化的另外一支。遗憾的是,在文化研究时候,文字产生于中原地区,相比较起来,东部比较偏,就强调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而莒文化,是东夷古文明中的重要一支,从史前到夏商周,在围绕着莒县周围,出现了很多的国家,而这么一大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挖掘。
莒文化,待挖掘
:你认为对莒文化挖掘和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宋镇豪: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国际史学界的到承认。他们说中华文明至多三千年,到不了五千年。因为没有证据可以将我们的历史往上追溯。当我们提到夏商周,基本只是一个轮廓,再往上,就越来越模糊。
而山东莒县的陵阳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遗址,可以说明五千年是有依据的。薄如蛋壳的龙山文化黑陶器、古国古族青铜器、汉魏画像石、历代名人名著等等,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文脉的极好标示。在莒县出土的黑陶,经测定有4500年的历史,还有很多史前的古城。文明的标志,讲起来无非是城市、文字,青铜礼器,这个莒文化中都有,很多历史典章故事,也都记录了这些内容。
然而,我们的考古学家对这方面的关注不够等因素造成了对莒文化挖掘的忽视。所以,我写这样的提案,呼吁我们应该好好把文化把历史精华挖掘出来,告知于世人,五千年前左右,我们有这样一支文明推动中国整体往前发展。研究莒文化,实际上是探源我们的古文明,中华文明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它的源头在哪里?
:这份提案着重围绕哪些内容?
宋镇豪:其一,从国家层面上,高度关注东夷古文明这样一支古老的文明、以及其代表的莒文化,这样能让我们对中国文明中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整体上的认识;其二,把对莒文化的挖掘纳入到文明探源国家工程,持续地投入;其三,成立一个东夷文明与莒文化研究中心,这样易于组织规划,进行保护和发掘。
他说,现在莒国的都城都在地下,有的地面上能看见一点。地下的原型——夯土宫殿都还在,这需要进行挖掘,慢慢的运行,西方爱琴海的爱琴文明花了多少年,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
探源古文明,应有更多投入
:目前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的规模有多大?这样的投入规模有多大?
宋镇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全国的专家学者大约二百多个,研究夏商周的年代。中国的夏代、商代和西周,这三个朝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西周时期的周王,每一个王在位多少年?都要给它确定一下。
不过,仅有这些还不够。大家都知道尧舜禹,但从文明探源的角度来看,不希望只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这样是讲不透的。要全面反映那个时代,就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文字、社会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不光只有年表,年表是一个货架子,我们要给这些货架子摆上丰富的展品,这样才能呈现出一个灿烂的古文明。
文明探源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手段,采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结合。这个工程主要是依靠科技力量、考古力量和出土的文物研究,把中国文明从理论上和实证上给他找出来。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共花了两千多万,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从来没有过的,但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投入的远远比他高,因为需要人工的测定,有些测定仪器需要进口过来,特别是古代人当时到底吃的是肉还是粮食,铜起源在哪里,铜的产地在哪里,从这个探源工程里面,有产生了很多的分支课题。
:文明探源工程需要持续地投入,光依靠财政投入可能是不够的,现在有没有企业家愿意投入?
宋镇豪:在文化上,我们有许多企业家非常关心。但实际投入到考古研究这个领域的并不多。中国没有相应建立这个机制,而在其他国家,有很多大财团支持文化事业,他们可享受纳税减免。
有时,国内被盗墓贼挖出来的东西拿到国际市场上拍卖,由于国家规定,凡是盗出去的,国家不能出面收买,否则就成了鼓励盗墓。但在这种情况下,东西确实已经流到海外去了。我们有些企业家觉得难过,把这些文物买回来捐献给国家。
这说明,很多的企业家、民间人士,出于文化的热爱,对老祖宗的敬仰,愿意为这方面做出贡献,也愿意投资。但是中国还没有建立一套民间资本投资文化或考古的机制,我们的科技单位还不接受。国家应该有个机制,这样对文化有推动作用。
:你觉得此次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对文化领域的表述,有社会科学领域,有没有支持?
宋镇豪:在这方面,我们感觉到经济社会的事情太多了,顶层规划似乎还难以兼顾到这些。温总理的报告,在文化这一块提得比较少,我们感到有点遗憾,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科学发展,现在更多强调自然科学。而社会科学也是一部车的两个轮子。国家必须加强对社会科学的投入,因为有些东西是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