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启越 环境问题已是国家大患。近期,黄埔江里上万头死猪,这么长时间还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人出来为此道歉和解释;“谁该去被污染的河里游泳”?环保部门推卸说不是自己的责任,应该是市长下河游泳。此前环保部曾称“解决雾霾问题需要18年”,连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都委婉地批评——“18年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希望缩短这个时间”,然而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门负责人却对记者“18年期限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的提问避而不答。
好像突然一天,我们面对污染已经无可逃遁。地下水污染已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环保部数据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主要河流几乎沦陷,水质已经不适合饮用水标准,我们是否最后连一杯干净的水都是奢望?土地重金属污染也是触目惊心,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全国每年因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相当于广东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常住珠三角的4000万人口。还有空气,不管是叫PM2.5还是细颗粒物,每天都在侵蚀我们的肺,人说“都市风光,千里朦胧,万里霾飘”,同在毒霾的何止是北京。
所以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刚结束的人大会上就人事任命提名投票时,人大环资委收到850张反对票,而连任的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得到的赞成票数最少。票箱说明现实,至少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污染的心理承受力已达到底线。年年高调说节能减排任务完成,而民众面对的却是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事实。可以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当下污染日益蔓延的现状,是负有责任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为当轴者“叫屈”,认为新一届人大环资委还未履职,环保部部长虽已上任五年(不包括环保总局的两年),但污染是多年粗放式发展积累而成,不能将所有责任都归于部门和部长。如果按照此逻辑,那房价高涨原因多多,为什么执行调控非得主要由住建部负责?教育不公,教育部那就毫无干系?推导下去,当下中国所有的问题谁都有责任,谁都又没有责任。当雾霾天气成为常态,当重金属污染愈来愈烈,当江河湖海的水质全面遭到破坏,我们竟然找不到相关部门负责,那恐怕才是最糟糕的局面。
我们当然知道,任何一届政府或个人都不能为历史积累负总责,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惟有每一届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官员,在其任内有所作为,充分履职,才可能日积月累,化解曾经的欠债。如果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将责任委之于他人,事情只能越来越糟糕。
有评论说,中国环保这十年,前五年还很有些新气象,频掀“环保风暴”,推行环境信息公开,以环评为利器果断禁止多地涉及环境风险的“政府重大项目”,在环境治理的手段和决心上似乎是高歌猛进;但后五年,则确然是乏善可陈,2008年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被各界期以厚望,五年过去,留给公众的印象却已与当初形象截然不同,“环保风暴”早已不见踪影,环评审批权下放导致失之过宽,环境信息披露不及时:包括PM2.5,还是在外力的倒逼之下才被动公开。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的人大闭幕会上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回应期待上,环保部门过去五年做得还远远不够。
3月17日,新任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显示了新领导层对环保的坚定态度,提出“两铁”:铁腕执法,铁面问责。我们认为,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环保部门要承担应有的责任——既不能上推中央,也不能下推地方政府和公众,要敢于承当,敢于担责。可以说,无责任,就无中国环境的未来,“美丽中国”就不可避免成为美丽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