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股票退烧 香港资金渐转向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3-04-23 09:5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缘 由亢奋到冷落,短短两个季度内,国际市场对中资股的态度发生了180度逆转,可谓冰火两重天。

根据野村资金流向报告,4月4日至10日,中国主题的公募基金净流出资金高达6.09亿美元,远超上一周的1.73亿美元。这也是中国主题基金连续第五周遭遇净赎回,累计净流出额为14.8亿美元。

根据上述报告,日本主题基金连续12周录得资金净流入,年初至今已有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日本股票基金。

年初截至4月18日收盘,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计跌幅达10.23%,而日经指数累计升幅为27.18% 。

忧虑重燃

一位不愿署名的基金经理说,纵观今年一季度,香港市场只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弃中国,买日本。”

“内地资本市场在去年11、12月有一波行情,但实体经济其实一直比较疲软。”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主管胡一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远低于市场预测的8.1%,同时这也是20年来首次连续四个季度增幅低于8%。

之前香港市场对中资股乐观情绪弥漫的主要原因,是憧憬换届会带来刺激性政策出台。“大家都在关注一些会议的时点,觉得会开完,支持性政策就随之出台,但没想到政策滞后了。而且两会之前仍有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大部委改革、机构调整,(政策)出台的比预期晚。”胡一帆指出。

第一上海证券首席策略师叶尚志也用“期望高、失望大”来形容,他指出去年12月A股触底反弹的一波行情,令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受到追捧。最好的例子是,在港上市的A股ETF基金(交易所买卖基金)量价齐升,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数只ETF基金较A股比较指数溢价一度超过10%。去年12月单月便有超过600亿港元的资金流入中国ETF,和今年一季度资金流出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是市场预期慢慢调整的过程,特别是今年2、3月经历上市公司年报期后,很多投资者趁机离场。”叶尚志说。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从未停止:2011年忧虑地方债,2012年忧虑硬着陆,到今年,买方们将影子银行风险摆在案头。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专栏中指出,影子银行及其产品,是他研究中国经济20年来所见到的最大的定时炸弹。“其特性与美国危机前的投资银行和衍生产品有惊人的相似。不早制止,后患无穷。”

持同样审慎观点的还有在新兴市场管理的资金量达530亿美元的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该基金一位策略师对本报表示,去年11月30日发行的中国机会基金里,银行股、地产股占比几乎为零,更多的是必需消费品和奢侈品。“我们担心中国的影子银行和地产泡沫,这些都会造成系统性风险。”该策略师表示。秉承“人弃我取,人追我藏”的价值投资理念,邓普顿中国机会基金在亢奋的12月里仅小量建仓,直至1月底现金占比一度高达30%,而一般情况下现金持有量仅为4%。

亢奋与质疑

根据摩根斯坦利4月12日发布的资金流追踪报告,日本股票型基金已连续17周录得资金净流入,累计总额153亿美元。也就是说,国际资金在2012年12月中已开始潜伏日本。其诱因,毫无疑问是新一届安倍政府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

和去年四季度看好中国一样,经济数据有实质好转前,追逐回报的热钱已先行推高股市。“虽然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在4月初才公布,但从去年底换届开始,很多机构已经收到风声,日经指数在流动性驱动下拾阶而上。”上述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的策略师评论指出。从2012年12月1日算起,日经指数至今累计升幅达40%。

但在热烈的市场气氛里,不乏质疑声。

胡一帆指出,日本实施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确对经济有所刺激,但从历史来看,由日本政府主导的投资效率低,投入100日元资金,对GDP的产出贡献仅有80日元。更糟糕的是,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明显。“表面上日元贬值促进出口,但通胀慢慢上来,就要加息,加息会让日本银行债务状况迅速恶化。现在日本国债占GDP的200%,绝大多数是本国大银行持有,外国机构持有不足5%。一旦加息,国债账面贬值,银行资产状况就可能出现问题。这会导致银行收紧信贷,出现新一轮信贷紧缩,和安倍政府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相反。”胡一帆最终的判断是,今年二三季度日本的政策和市场情绪仍向好,四季度则比较微妙,到了明年,政策或有恶化的状况。

曾狙击英镑和泰铢的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4月6日在香港出席论坛活动时警告说,日本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是“走上了一条非常高风险的试验道路”,若日本民众对日元失去信心,会将资产转移至海外,日元将遭遇“雪崩”。

抄底之辩

事实上,钱不单去了日本,很多资金亦从中资股流向欧美。摩根斯坦利资金流报告显示,2013年初至今欧洲(法、德、意、英和希腊)股市净流入202亿美元资金,北美股市则吸金约660亿美元。

“大家都觉得欧洲是个风暴眼,轻易不要去触碰。但其实欧洲企业的财政状况比欧洲政府好得多,从估值和基本面权衡来说,现在的欧洲股票挺吸引人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表示。

摩根资产管理亚洲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建议,现在的做法可以是慢慢吸纳,不宜着急去大手笔买进,因为在经济数据未有实质改善前,市场气氛多为观望。“定息产品会给投资组合带来稳定性,但以12个月投资期限来看,股票回报会更优胜。现金的持有仅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现在适合慢慢减少现金持仓。”

叶尚志也坦言,经历两个多月的抛售,现在中资股整体的估值水平更合理。“短期内必然会有些震荡,理由也繁复多样,比如禽流感、朝鲜局势、影子银行等,但还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风险。”

最新的一个利好是,外管局最快将于本月底启动2000亿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审批程序,或将重新刺激投资者对内地股市的热情。

趋势尚未明确之时,美银美林4月18日的策略报告指出,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若未能站稳在10000点,或会下探到8985点至9120点,这是去年第三季的低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