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观察家 > 专栏 >
回不去的最幸福国家
导语:难民营还没有拆除。走的人过得未必尽如人意,而留下的人身份本就更复杂,他们受到海外的诱惑和故乡的召唤,内心矛盾可想而知。

 

by 梁捷

上世纪80年代末,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概念,用以取代传统的只关注经济发展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概念使得不丹名声大振,不丹也被有些人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但同时,不丹政府还做了很多事,比如将超过1/7的国民驱逐出国。1985年,不丹政府规定只有能够证明自己在1958年以前是不丹公民的人,才可以成为不丹公民。1989年4月,不丹王国政府进一步推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民族、统一服饰、统一语言和统一信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佛教,普及宗喀语,规定穿戴不丹族服饰。这些举措主要是针对不丹南部的尼泊尔裔人。南部尼泊尔裔人不愿意这样被统一,政治反抗逐渐升级。不丹政府果断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第一,将这些生活在不丹已经好几代的尼泊尔裔人界定为非法移民或无国籍者,限令一周内离开不丹。第二,武力强行驱赶,捣毁房屋,拘捕反抗者。

不丹与尼泊尔,印度等国的边境处立即形成了难民潮。总共有超过10万的尼泊尔裔不丹人被迫离开故乡,涌入尼泊尔。尼泊尔在东部边境修建了7个大型难民营来安置这些人。而不丹总共也只有70余万人口。这十多万尼泊尔裔不丹难民在离开故乡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他们在难民营里一住就是十多年。

在不丹,人们可以依靠农业,旅游业以及水力发电等经济活动保持“幸福生活”,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但难民营里的生活就完全不同。难民营采用配给制,平均每人每天分到410克大米、60克豆子、20克糖、7.5克盐、25克食油和40克蔬菜,每户难民家庭每天使用燃油2升。难民有机会出外打工,但收入必然较当地尼泊尔人为低。据说还有一些难民妇女在俱乐部、夜总会打工,提高了当地的犯罪率。尼泊尔人对此也有很多抱怨。

尼泊尔一直希望印度作为第三方来协调解决难民问题。但是印度与不丹的关系比较微妙。根据1949年签订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印度有监管不丹外交和国防的权力。不丹在近几十年里,政治上逐渐与印度脱离,而在经济上与印度保持更密切的联系。不丹的水电站基本都是印度帮忙修建,产出的电力也多半卖给印度。去年印度北部大停电,马上就从不丹进口了大量的电。所以印度在不丹难民问题上坚持“不介入”立场,甚至大批逮捕滞留在印度的不丹难民,站在不丹政府一方。

事情一直到2006年才有转机。美国表示同意接受6万名难民,澳大利亚也同意接受5千名难民,新西兰、荷兰、丹麦,挪威等国也都表示愿意接受一部分的难民。这个计划从2008年开始正式执行,目前超过3万名不丹难民被安置到世界各地。国际救援委员会发给这些难民前几个月的生活费和房屋租金,然后就靠他们自己独立奋斗。与此同时,仍有相当部分难民拒绝离开难民营。他们知道,一旦离开难民营,恐怕再也回不去不丹。

难民营还没有拆除。走的人过得未必尽如人意,而留下的人身份本就更复杂,他们受到海外的诱惑和故乡的召唤,内心矛盾可想而知。而第三国安置的速度这两年也有所放慢,所有人都明白,很多问题不可能一迁了之。难民营的前景,仍难以预料。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