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后代留下怎样的城市
导语:

张延龙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变迁,经济和社会上的变化举世无双,然而,以社会有机体的视角衡量,社会变迁伴生而来的种种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噪音污染,则瑕瑜互见,喜忧参半。

陕西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说,今天,在新一轮城镇化中如何总结经验、避免失误,特别在环境治理一途,形成新思维、建立新机制、落实新理念,已是当务之急。

摈弃工程思维

以系统思维建立长效机制

经济观察报:环境治理之路,历来艰难,古今中西概莫能外。过去几年里,节能减排考核愈来愈严,生态治理工程频频上马,但新的环境问题、新的矛盾却总是不断涌现。问题出在哪里?

王军:我过去做过西安雁塔区的区长、书记,后来又负责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在工作中我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生态治理工程投入多,效果差?国家在环境建设上投入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重视,比如太湖治理投入上千亿,滇池治理投入数以百亿,可是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在许多地方,投入巨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常常只能起一时之功,环境问题则循环往复,难以彻治。

分析具体做法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溯源我们过去到底以何种角度看待环境、以何种思维治理环境。众所周知,大自然是一有机整体,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古人很早就有这样的“生态整体观”,先秦时荀子说过,“天行有常”、“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天、地、万物是一自然整体,有其客观规律。

但是在现实中,过去的做法经常把生态治理当成一项工程来看,认为生态治理与生产线、建房子一样,只要政府拨款、地方配套,立项建设,完成工程交钥匙就行。工程思维的特点是一次性,而自然环境是整体系统,生态治理也应该是不断持续、自我完善的系统性治理。以孤立的、单项的工程思维,来看系统性的环境问题,必然会出现问题。

经济观察报:怎样建立新的机制和模式?

王军:要避免过往的这些教训、破解生态治理的难题,需要建立新的思维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系统思维建立长效机制。在这样的思路下,我过去在浐灞生态区进行了一些实践,而事实也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浐灞这个地方,过去由于西安市垃圾长期无序发展及多头管理,垃圾围城,到处都是挖沙留下的沙坑,浐河和灞河也一度成为污水汇集地。2004年9月,西安市决定成立浐灞生态区,我们通过环境治理,植树造林,拦坝蓄水,城市景观出来了,价值提升了。河流蓄水同时也淹没了河道湿地,为了弥补对自然湿地的破坏,我们在河流一侧起楼,另一侧不起楼,利用长期挖沙形成的沙坑建人工湿地,还给大自然,在人工湿地外再建城市。

自然环境的改善,让浐灞的“生态价值”得以凸显,通过进一步引入高端服务业、商业、住宅产业,浐灞的区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我后来总结:公共投入生态治理全面提升区域价值,引导市场投入进行商业开发实现区域价值,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使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治理的再投入机制。

重新研究城市

在规划中体现环保优先

经济观察报:过去的城市化模式为什么会让大量城市出现了共性的环境问题?

王军:我将中国过去城市化方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企业化方式、园区化方式。“一五”、“二五”期间的企业化方式,就是先生产、后生活,就是先把生产线建起来,围绕生产线建设小区,从而建设子弟学校、合作社,逐步形成城市。

改革开放这20年城市化主要是园区化模式,通过产业来组织城区,考虑了产业链的关系,集约生产迅速地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透支土地红利、人口红利,当然也包括环境红利。

现在的园区化模式,主要以基于商业贷款的土地财政来发展城市,这等于预支这座城市的未来:比如说要开发5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概需要预支20平方公里的前景,所以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扩区,以此来解决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这就促使城市无限扩张,自然环境难以承载经济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如今推进新型城镇化,该怎样避免过去的教训?

王军:如今恰逢新型城镇化开端,我们需要认识到,环境资源承载和生态保护是城镇化的首要问题,在城镇化中环保优先首先应该体现在规划层面。

西咸新区如今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上,不再“摊大饼”式扩张。按照“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山水格局、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要求,以经济区为单位、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以组团城市为主要形式。

西咸新区要建五个组团城市,以山川水系、农田、大遗址保护区作为间隔,保留一部分自然村落。城乡一体,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互补、城乡共容的城镇体系。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将现代田园城市空间布局概括为“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用城乡包容发展的空间形态解决城市环境和绿色隔离等问题。

比如,西咸新区把140平方公里的大遗址保护区通过绿化保护下来,既是遗址保护区,又是绿色隔离带;城市周边是广袤的田园,既是都市农业的载体,又是城市生态、休闲功能区。

其次,在产业导向上,以就业导向来研究城市。过去的教训是产业区与住宅区分离,交通流量大,造成不必要的出行。西咸新区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城一体,将产业和城市一起规划,在产业布局上解决绿色出行。

以西咸立体城市为例,居住人口的60%在本地就业,尽量减少私家车出行,通过步行和自行车上班。同时,根据环境容量和人口素质来布局产业,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重点项目推进办法进行政策支持,比如项目质量评估采取百分制,其中资源代价和排放总量占40%,安排就业和综合带动占30%,财政贡献和GDP只占很小部分。

我多年来从事城市建设工作,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怎样的城市、怎样的环境,如何向后人交代、如何向历史负责。我想,生态治理的最根本出发点,是生态伦理,它不仅是人与人的契约、国与国的契约,也是人与自然的契约,更是代际之间的契约。

站在当下,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从人类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所作所为,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有爱心”就是爱自然、爱国家、爱地球,“负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