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打车保险一箭三雕
2013-07-12 12:03 来源: 作者:郝大秦 编辑:
导语:目前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还要承受政府的管制压力,快的挑战行业老大的胜算也不明显,为了几百万的投资再垫上几百万费用,阿里巴巴这么做值吗?

郝大秦/文 日前传出支付宝联合华泰研发“打车应用爽约险”的消息,当乘客或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被对方爽约后,这款新开发出的保险能让其获得一个起步价的赔偿,保费暂由支付宝垫付,预计这笔成本今年下半年不会少于252万。

今年5月份阿里巴巴向“快的打车”投资了数百万元人民币,几乎与此同时腾讯向“滴滴打车”投资了1500万美元,意图推广微信打车。现在打车软件有“北嘀嘀、南快的”的说法,但嘀嘀打车目前的总市场份额近60%,明显优于快的。快的近期已在北京市场正面挑战行业老大,阿里巴巴就是为了这个推出打车保险来擂鼓助威吗?

目前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还要承受政府的管制压力,快的挑战行业老大的胜算也不明显,为了几百万的投资再垫上几百万费用,阿里巴巴这么做值吗?

在笔者看来,阿里巴巴此举从战术到战略有三层意图,如果能做好将能一箭三雕。

首先,在推广打车软件这个基本战术层面上,送保险明显比传统的送水、送伞、送大米更能提高的哥们的使用率,也许真能让百万人民币带来比千万美元更大的收益。

其次,这也能帮助阿里巴巴巩固其引以为傲的“大数据”资源优势。数据分析往往是得关联容易得因果难,而“大数据”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看到以往未发现的因果关系。阿里巴巴仅靠以往B2B、支付宝的交易记录未必能支撑一个有丰富因果关系发现的商业数据信息体系。除了对高水平逻辑分析能力的要求外,从关联到因果的另一个关键是拥有同一个对象的多种数据,能够进行立体全面的分析。

打车是既要直接花钱又不“宅”的行为,在打车软件上下手,鼓励网上打车向一个体系集中,至少能得到很多判断信用的信息,这比在社交平台上那些免费活动上用功的商业价值要高的多。这可能是阿里巴巴建构从PC到移动设备的大数据体系中的一步重要尝试。

对阿里巴巴而言,打车保险最重要的价值可能是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方向。

用互联网做金融自然需要处理如何与金融机构相处的问题。支付宝能与各银行良好合作是因为它的应用范围是网上交易,这原本不是各银行的关注点,也就没有短兵相接的冲突,自然好合作,如果支付宝一上来就要进银行的主营业务领域,恐怕很难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现在阿里巴巴扩展互联网金融的调子很高,那么就得考虑清楚是跟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对掐;还是尽可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留充裕的合作空间?

此前阿里巴巴用余额宝与天弘基金的合作和银行代售理财产品已经没什么区别了,等于用自己的网络优势打银行投巨资置备的实体网点,似乎还能逃避银行们接受的监管,真做大了可能会引起和各银行的冲突,这对阿里巴巴现在拿牌照构筑金融帝国恐怕并无好处。

暂不主要把互联网做为金融服务的销售渠道,而是先将互联网作为金融业务的边界,围绕电子商务的特点开展金融业务,这也许更符合阿里巴巴目前的利益。淘宝此前已与华泰合作推出网购的退货运费险,眼下又在做手机打车的爽约险,这些围绕电子商务活动展开的金融服务正是阿里巴巴的强项所在。先专注于这些独门业务,也许有利于阿里巴巴顺利进入金融圈,站稳脚跟后再考虑和老同志们刺刀见红。

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期望是实现P2P,个人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充分的金融信息,进而抛开那些可能又傲慢又腐败的金融机构,自己为自己的金融行为做决策,实现金融的民主化。马云先生扭转融资二八律的表态让大家充满期待,阿里巴巴的尝试也许会让现状朝大家的期望逐步靠近。不过资本的逐利本性让人担心,阿里巴巴之类的互联网金融新军拿到牌照后,很可能与传统机构合流,一味追捧大体量的融资项目,专门伺候那本已高高在上的20%。

但愿阿里巴巴们从互联网到金融的尝试不仅仅为了逐利,还能让“土肥圆”们有更多机会成为“高富帅”,那就是一箭四雕了。这最后一雕的份量可是远远超过前面的一箭三雕。

(作者系北京双高志远管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著有《一切都是交易》)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