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时评 >
中日关系解冻的“虚实”
导语:虽然安倍屡次造访东南亚,但改变不了日本在东北亚被边缘的现实。

孙兴杰/文 7月29日,日本外务省常务次官斋木昭隆访问北京,与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了简短会见,中断半年多的中日外交高官沟通渠道恢复。斋木访华被解读为“修好之旅”,但双方对会谈的成果都保持了“低调”,中日关系距离回暖还有相当距离,而沟通的恢复为解冻提供了基础。

斋木昭隆能够公开访华,并与中国外长会面,意味着双方都有意愿改善双边关系,最糟糕的时刻可能正在过去。中日关系已经冰封了一年之久,各个层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延迟或者叫停,现在到了一个临界点。日本汽车在中国销量的V型反弹便可窥知中日之间经济依赖程度之深,更为重要的是,东亚地区的权力结构框定了中日关系的底线。美国副总统拜登与安倍晋三会面时要求日本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也为中日关系回暖提供了契机。

7月21日,自民党赢得了参议院大选,改变了“扭曲国会”的状态,安倍晋三获得了长期执政的可能性。在选举期间,外交议题被热炒,选举之后,安倍晋三需要一个更稳定的执政环境。赢得参议院选举之后,安倍晋三表示,结束15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是首要的任务。对于安倍而言,改善与中韩关系,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有利于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安倍多次向中国喊话: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希望两国关系回到战略互惠的原点。这反映了安倍在稳定了国内权力基础之后,寻求外交破局。

安倍上台之后三度访问东南亚,还试图展开“地球仪外交”,但中韩两国是日本无法绕开的邻国。中日韩三国权力换届之后,中韩首脑会晤顺利进行,而日韩、中日首脑却未见面,虽然安倍屡次造访东南亚,但改变不了日本在东北亚被边缘的现实。此前,安倍的亲信饭岛勋曾突访朝鲜,但是朝日关系未有改观。无论国力多强大都没有可能选择自己的邻居,日本或者中国都是如此,最终,日本还是要扭转与中韩同时交恶的局面。7月中旬斋木昭隆访问韩国,而饭岛勋则低调前往北京。“孤独”只是推动日本主动寻求改变与中韩关系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重大原因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之后与中韩首脑进行了长时间会谈,给日本带来了危机感。另外,日韩关系不畅让美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而中日关系紧张让美国既暗喜又烦恼。美国政府一直坚持不选边站的政策,但又受制于日美军事同盟的“责任”,因此,两边施压促使双边关系改善也是理性的选择。

无论是东北亚地区的权力格局,还是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都为中日关系改善提供了“实在”的理由。但目前中日关系的前景并不明朗,因为双方还在试探彼此的底线,在外交的“过程”中还有不少杂音,从而造成了一种虚实不明的情势。在中日关系解冻的过程中,秘密基础与舆论战同时上演,日本试图制造一种缓和的“事实”,饭岛勋在演讲中称与中国高官有接触,中日首脑会晤即将开始,但中国外交部随之辟谣,否认饭岛勋与中国政府官员有接触。对于安倍晋三“无条件进行首脑或者外长会晤”的说法,中国也予以“灭火”:承认钓鱼岛的主权争议是会晤的前提。斋木昭隆访华之后,中日两国释放的信息只是双方交换了看法、阐明了立场,而共识似乎还没有出现。

在斋木昭隆访华期间,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日本可以模仿纳粹德国“静悄悄”地修改宪法和参拜靖国神社,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被中韩两国视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又一例证,让人们怀疑日本改善与邻国关系的诚意。麻生太郎释放的噪音,既是日本政治右转的征兆,也是自民党内派系分化的信号,赢得参议院选举之后,安倍也担忧独大的自民党不能陷入派系之争,但派系斗争几乎是宿命。

争吵总比打架好,虽然中日关系已经跌入底部,反弹回暖还需等待。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