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听欢乐财经,我是陆遥。本周的财经人物谱榜首人物,我们关注北京汇源饮料食品公司董事长朱新礼。4年前汇源与可口可乐的“理想化”联姻以失败告终,彻底打乱了朱新礼满心欢喜规划的汇源新时代。挫败之后的朱新礼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和重重包围破釜沉舟被迫变革。4年之后的朱新礼,如何回望曾经的战略布局?怎样推进今日汇源新旅程?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上海演讲大谈“只要有人类,就一定会有房地产”。隔三岔五就撂点“雷语”狠话的冯仑,下一步还会搞点啥新意思?眼看曾经叱咤无敌风光无限的黑莓手机日渐败落难挽颓势,黑莓创始人、前联合首席执行官吉姆·贝尔斯利却表现淡然。辞职之后的他一心扑在了冰球场上,是为了让寒凉和追逐的赛场冷却他沸腾受伤的心吗?一起来听吧!
本周第一位上榜人物:北京汇源饮料食品公司董事长:朱新礼。上榜理由:汇源难破重重包围被迫变革,何以脱难解困?
朱新礼,1952年生,山东人。上世纪90年代初,朱新礼不惑之年被调到沂源县任外经委副主任。当时朱新礼的工作,是大多数政府机关部门的典型模式:朝九晚五,报纸茶水。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可朱新礼是个闲不住的人,很快他就厌烦了这种一眼就可以看得到头的生活。1992年,朱新礼主动请缨担任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县办水果罐头厂厂长,并在1993年将公司主营业务转为生产浓缩果汁,由于填补了当时的市场空白,因此企业开始迅速做大。2006年,朱新礼将汇源集团所属饮料灌装企业组建为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3月,商务部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因为收购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最初的设想,汇源将彻底放弃下游果汁业务,重点向上游的果园、水果加工发展;核心是研发,终端市场、经销商网络则直接交给可口可乐。但这场在朱新礼看来最完美不过的企业联姻,最终以失败告终。朱新礼不得不为此重新布局战略,重新洗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朱新礼身上觉察到四年前那场失败并购的痕迹。其特征之一就是,他常常会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如果那次并购成功了……对朱新礼来说,从那之后,无论是汇源还是他个人的生活都变得完全不同,他不得不以此为原点,重新规划一切。日前,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他也承认,“这几年是创业以来,汇源最艰难的时期。”
尽管结果很残酷,朱新礼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消化这样的现实。他必须尽可能地阻止一个两万人的公司因为一次重大的创伤而陷入沉沦。对于逆境的隐忍和抗争一直是中国农民最突出的品质之一,朱新礼将这种品质几乎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年来,朱新礼和他的团队在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中始终是紧绷着神经,丝毫不敢懈怠。对于期间市场经营中的得与失,集团内部从上到下必须定期总结汇报,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朱新礼在近两年内部总结教训时,一再提出要打好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少推新品。有新品推出前,必须要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做到差异化,集中于优势的产品,并建立与终端相连的线下促销活动。
对于接班人的问题,提到外界一直盛传的女儿朱圣琴,他立马予以否认,“我从没想过。”他提到了三个适合接班的先决条件,“第一,看他有没有兴趣;第二,有没有能力;第三,能不能被认可。”
从2009年至今,朱新礼一刻都不敢停息,除了去北大上课,以及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生产、销售、渠道以及上游产业链的研发改造中。为此,他也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有下属说,“他又好久没回家了。”朱新礼目前的办公地点在位于京郊密云的生态基地,汇源人习惯称之为“山里”。他说,“年龄越大,越喜欢清静的地方。”
虽说当年的可口可乐并购最终未能如愿,但此事无疑将朱新礼对汇源的长远发展推上了更高的观察角度和全面的考量平台。原本打算就专心打好“半场球”的朱新礼,不得不全力以赴充满激情的跑完“全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吧。
本周第二上榜的是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上榜理由: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日前,冯仑在上海某创新论坛上发表演讲。此次,他的演讲仍然延续一贯讲故事的风格:“人为什么今天能在这么多哺乳类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最重要是直立行走,然后语言开始发育,有了语言就有思想,接着人类把毛褪掉了,边跑边散热,保持长跑。人有智慧,会拐弯,这时候狮子是吃不掉你的。”
他说,人活下来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开始寻找特定的空间,一个保暖、安全和舒适的空间,这个空间逐步变成了今天讲的人造空间,这个人造空间就是房地产,这是从人类脱离了野兽状态,进入到人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区别。 冯仑的结论是,既然如此,大家当然就对房地产有信心,只要还有人类就会有房地产。
冯仑说,“有些很有思想的妹妹会在微博里,小说里写:找一个房子比找一个男人靠谱,因为房子只要你按揭完基本上不再骗你。
冯仑认为,房地产进入了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时代,每家公司相当于在《非诚勿扰》上的男生和女生,怎么样保持灯不灭,或者像中国好声音一样,怎么让这些钱为你转身,直接融资时代最大的挑战是这个。
这些年,冯仑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半文半商:生意没闲着,出书不停歇。隔几年就能攅出本书来,销量还很不错。前段时间热播的《中国合伙人》中,他还乐呵呵的跑了个龙套。冯仑在电影接近尾声的阶段出现,饰演一个商人,基本属于本色出演,在片中与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演一场饭局的戏,本来他只是跑个龙套演个路人甲,随便说几句话即可,没想到冯仑在电影中带去了自己在《野蛮生长》中的经典段子“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充当台词,获得了导演陈可辛的认可。
毋庸置疑,冯仑是一个永远不停思考、不停折腾的人,这使得他能够不时抛出若干惊世之语,也使万通地产一直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保持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下一步,冯仑又会冒出什么“惊世骇俗”之语吗?谁知道呢!反正MR冯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本周最后上榜的是:黑莓创始人、前联合首席执行官吉姆·贝尔斯利。
根据IDC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黑莓手机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1.7%,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跌落至可怜的3.7%,这个信号清晰地向外界表明:黑莓,这个前iPhone时代的智能手机领导者,目前已经深陷泥淖。
而贝尔斯利,这位曾经亲手将黑莓拉扯大,和另一位创始人迈克·拉扎里迪斯共同缔造了黑莓辉煌岁月的“养父”,自去年辞去黑莓CEO及董事会职务后,似乎早已看淡黑莓的衰落。今年2月,他将手上268万股黑莓股票全部清仓抛售。回望黑莓的兴衰史,几乎处处潜藏着贝尔斯利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唏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少年时期的贝尔斯利是那种人人羡慕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顶尖,而且还是篮球、冰球场上的运动健将。除此之外,其商业头脑在那时就已展露无遗。7岁时,他挨家挨户地卖贺卡;10岁时,组织夏令营,带领学生团队承包粉刷生意。贝尔斯利曾发誓一定要拿到哈佛的MBA学位,愿望实现后,他进入了一家科技公司任副总裁。这些经历,为贝尔斯利壮大黑莓写下了脚注。
1992年,贝尔斯利加盟黑莓。1999年,第一款双向寻呼的移动设备黑莓850正式诞生,市场的热捧让黑莓当年的销售额暴增80%,达到8500万美元。但让黑莓真正名声大噪的,仍要归功于它在“9·11”事件中的出色表现。作为当时唯一及时传递了灾难现场信息的通信工具,黑莓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购买狂潮。在时代背景的推波助澜以及贝尔斯利的强势领导下,黑莓成功打入众多企业和政府内部,在高级白领和企业人士之间享誉盛名。2007年,黑莓用户达到1000万,成为加拿大最赚钱的公司。那一年,黑莓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股价狂飙到惊人的每股236美元的历史最高位。
然而,在竞争激烈和变换莫测的商海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过度盲目的自信蒙蔽了贝尔斯利原本犀利和富有远见的商业眼光。2007年1月,苹果公司发布移动终端的传奇iPhone,正式展露了自己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野心,本该嗅到火药味道的黑莓公司高管们却不为所动。面对苹果的来势汹汹,贝尔斯利完全不屑一顾。他甚至在这段紧要的竞争阶段“分了心”---将兴趣放在收购自己热衷的冰球队上。贝尔斯利和拉扎里迪斯的这次判断失误,让黑莓从智能手机的浪潮之巅跌落。此后,该公司股价一路狂泻,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中时常慢人一步。黑莓的创新基因,终究没能一直延续。2012年1月,被批评“无作为”的贝尔斯利黯然辞去公司联合CEO的职位。
“革命尚未成功,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我们今天的成绩有一天将化为灰烬,被瞬间抹去。”这是贝尔斯利在2001年说过的一句话,不料一语成谶,当时激励员工的话,如今变为了尴尬的现实。
卸任后的贝尔斯利这段时间可以好好地歇歇了,更不必时而惦记着黑莓,时而牵挂着自己钟情的冰球场,终于可以专心而放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至少在短期内可以这样。有记者问贝尔斯利现在心情是否低落灰暗至极,贝尔斯利说还好。也是,人若不经过教训的历练和失败的考验,又怎么能够醍醐灌顶快速成长呢?对贝尔斯利来说,此刻停下脚步,只是为了他日更快的奔跑吧。
主持人:据说有个叫“吸引力法则”的实验在世人的身上屡试不爽:在一个房间放满了不同频率的音叉,如果振动其中一个音叉,另外一个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也会被引动。 所以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面,快乐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引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老是带有悲观,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言下之意:你若常常欣喜欢笑,那么好运自然来;你若常常抱怨皱眉,坏事总是找上门。这个法则到底灵不灵呢?现在、马上、此刻...就试一试吧!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