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港股上市 绿地打开海外资本通道

2013-08-30 11:2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8月27日,绿地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格隆希玛国际有限公司完成了对盛高置地(00337.HK)的收购,正式在港交所鸣锣上市。在入市交易的那一刻,绿地董事长张玉良,亮出了大拇指。

这场庆祝仪式,规格甚至不低于任何一家央企上市。极少出席公开场合的香港中联办副主任杨建甚至为绿地敲锣仪式站台。而在当天的晚宴上,张玉良的身边还出现了前香港财长、现黑石大中华区总裁梁锦松,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以及泰国首富谢国民等亚洲金融大鳄的身影。

张玉良曾被定义为深谙官商之道的红顶商人,其掌管的绿地,近年凭借“国有体制、市场化机制”,获得了极其迅猛的生长。按照目标,这家上海市属国企,今年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将双双达到3000亿元,整体规模远超万科和万达。

登陆港股后,绿地需要借助注入资产和发债等手段做大新平台,恢复融资功能,并与海外投资者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与此同时,绿地亦在紧锣密鼓地操作母公司A股上市相关事宜,据信,借壳同属上海国资的金丰投资(600606.SH),正在监管部门的审批通道中。

打开多元化的资本通道,无疑与绿地近两年来左突右奔的海内外投资,相辅相成。

在“走出去”的规模和市场覆盖面等方面,绿地走在了国内房企的前列。其最新的一项投资计划是,以10亿美金收购洛杉矶的大都会项目。其他涉及市场还包括了欧洲、澳洲和东南亚。

“站在财富500强的行列,张玉良开始将目标放得更远。”一位观察者说,对绿地而言,资产运营和融资来源的国际化,将是其20年后再出发的重要诉求。

先注入国内资产

绿地8月27日表示,将帮助盛高置地在5年内实现500亿元的全年合约销售目标,并已完成向盛高置地注入近4亿美金的权益资本。

以目前绿地香港的资产质地,显然还有所欠缺。张玉良坦承,目前上市平台规模相对小,产品相对单一,区域相对不够,管理资源需要进一步集中。

几个月前,绿地集团曾经计划借壳港股,注入旗下海外资产和酒店业务。但此番完成收购盛高置地后,绿地却表示将注入内地资产。

“先选择注入内地优质资产,主要是考虑到平台本身的发展,符合香港联交所注入资产的规模指标要求的前提下,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张玉良说,“海外资产最后一定会注入。”

业内人士分析,海外资产和酒店业务,相对国内销售型资产的回报周期较长,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融资功能。

上述人士分析,绿地连续5年净资产复合增长率达到30%。这在国内非垄断性行业企业里是非常罕见的。但绿地走出去时间尚短,其海外资产经营能力,投资者难以判断。

但绿地并未透露,将注入哪些内地资产。

今年早些时候,建银国际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绿地集团可能会向盛高置地这一上市平台注入位于贵州和昆明的数个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均为综合类物业,总建筑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

建银国际的预测理由是,盛高置地在上述两个地方已经有项目在开发。但绿地未对此予以置评。

推进A股上市

或许是因为盛高置地资产规模尚小,难以在短期内承接绿地庞大的房地资产,在收购港股平台的同时,绿地也操作获取一个国内的资本市场平台。

一个月前,A股上市公司金丰投资停牌。市场风传该公司有望被绿地借壳。“有这个可能。”张玉良当时的表态颇耐人寻味。

此后的8月22日,金丰投资宣布:“接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通知,其正在筹划涉及本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金丰投资股票自8月26日起,连续停牌不超过30日。

张玉良8月27日在港再次表示,绿地母公司通过整体上市,进一步实现公众化和市场化,是未来必然方向。“我们也在推进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肯定要这样走。但是每一步都需要条件、需要时间、需要方方面面的成熟。”

张玉良认为,A、H两个资本市场通道和资源各有不同功能和优势,有明显互补作用。“一旦条件成熟,会迅速推进相关工作”。

接近绿地人士分析,绿地收购金丰投资股权的草案已经形成,目前还在就进一步注入资产等事宜,向监管部门咨询。

金丰投资与绿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金丰投资是上海地产集团旗下两家A股上市公司之一,上海地产集团及其子公司又共同持有绿地集团34.68%的股份,仅次于单一大股东绿地职工持股会的36.43%。

上海地产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发展迟滞,母公司资产注入退难进缓,难以满足上海政府推进国资证券化战略要求。

而过去三年中,同属上海国资系统控制的绿地集团,无论是在营收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实现了翻番的增长。

上述人士分析,将A股壳资源交由近年成长迅猛的绿地集团,似乎更加符合国资发展的方向。

红顶商海外雄心

对绿地而言,拥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平台,可能并非仅限于其对资金的渴求。

作为上海市特大型国企,绿地在国内融资渠道实际上非常充沛。经济观察报获取的资料显示,目前绿地的资产负债率约为85%,截至2012年底,绿地获得的综合授信额度为1080亿元,目前尚有616亿元授信余额。

在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的债券发行人主体信用评级中,绿地的评级为AA+,仅次于效益较好的央企评级。

上述人士透露,在整体上市方面,绿地也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希望今后引入海外投资者的想法。这一信号,也更多出于加快国际化步伐的发展思路。

张玉良告诉经济观察报,2013年是绿地加快国际化的重要一年,计划全年海外投资量为100亿元,实际投入会超过这个数字。全年的海外业务收入预期达到30亿元,明年的目标已经定在100亿元。“今后2~3年,绿地仍会延续海外拓展的快速势头。”

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认为,绿地、万达等企业坚决的海外战略,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海外投资者中树立国际企业的形象。“而海外投资对公司的评估,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对海外标杆市场的资产质量和运营能力的评估。”

一位已经启动海外战略的房企老总说:“实际上在产品打造方面,中国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实力。此外,国人大量在海外移民和投资的行为,已经将庞大的中国市场延伸到了海外。”

“绿地在资源管理、品牌方面优于很多国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张玉良说,“目前的国际土地资源,包括资产价格都比较低,因此当下投资海外,是一个相当好的窗口期。这个特点,我们在置换酒店资产,购买土地项目的过程中,感受非常明显。”

目前,绿地已进入韩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美国、泰国等市场。张玉良称,绿地在美国旧金山、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还有项目正在考察洽谈中,将伺机择优落实。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