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胡家源 不再“保八”两年后,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是否仍该继续围绕GDP增速起舞?讨论此问题之必要,在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定调,市场就已在为明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7.5%还是7%争论不休。单从对数字预期的迷恋来看,我们似乎刚从泥潭拔腿转而又陷入沼泽,这也足见在一个仍处于经济增长迷雾中的国度,选择发展指标是一件多么困扰的事。
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增速将被淡化,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将全面转向改革。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会遵循本月稍早时候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确定的基调,然后反映在次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指导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经济政策。而两周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延续了两年前“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不变,对于“稳增长”的要求也没有出现大的调整,唯一的变化是对改革的表述。
一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在2013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并要求推动医药卫生、国有经济、农村、行政审批等多个重点领域的改革。而在这次政治局举行的会议上,对改革的定位已经从“重点领域扎实推进”扩展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不惟如此,2014年也是中国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开局年。从说到做,这是检验政府承诺的试金石。一个月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是一个宣言,一项承诺。怎么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答案: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那么,应该对会议后的中国经济期待什么?答案取决于我们以何种视角来审视当下经济主题。有两个选项,一是继续以GDP增速指导政策,用政策稳定预期,这符合大多数宏观研究者和地方执政者的口味,用数字说话;二是用改革的逐项突破凝聚共识,以共识重塑预期,推动微观企业主体将投资意愿转化为具体行为,而非停在纸上。
做出何种选择即代表实践何种发展观念,即使我们不去选择,历史也最终会替我们选择。以GDP增速为引擎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转,也带来了高度扭曲的央地关系、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让我们付出了环境、资源和僵化体制的代价,数目字管理下的中国经济行驶在政府主导的轨道里,难以避免一次又一次的大起大落。现在,改变正在发生,预言早已给出。
就在数天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降低GDP数据在官员政绩考核中的分量,不再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更早前,一份中央文件也提出要“坚决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用干部问题”。这被认为是中央为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唯GDP论”发起的总攻。
淡化增速是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难以想象一个高速前进的列车如何去完成引擎的转换,如果我们刚刚拾起检修这趟列车的决心,却又犹豫着丢掉手里的工具,匆匆踩下油门,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经济增速,而是一个国家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