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庆宁 李浩杰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盼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到花时过……”每天,《兰花草》的音乐都会在兰州市区的大街小巷唱响三次。音乐来自兰州市耗资2000多万元购置的40辆新型环保环卫车。这些车辆有的可洒水,有的可喷雾,目的都是降尘除霾。
洒水喷雾,只是措施之一。2013年入冬天以来,曾经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兰州为治理冬季大气污染,实施了对企业限产停产、对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对在治污工作中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人和事“绝不手软”等一系列组合拳。如此做法,被兰州媒体称之为“铁腕治污”。
效果显著。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而兰州市却以碧蓝的天空高调宣布:基本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进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该市2013年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达299天,超出当初292天的预定目标。
在兰州市政府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宣布:2013年前11个月,兰州市在全国74个新标发布城市排名中(从差到好),依次位列第36、46、12、57、52、32、8、34、69、52和32位,是200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综合质量指数最低的一年。
作为治污典范的兰州市,不仅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大加赞许,还得到国务院和环保部的表扬,其治污经验被印制成册,向全国推广。
久违的蓝天
2013年12月13日上午10时许,在位于兰州市金昌南路上的兰州市环保局里,只有寥寥数位工作人员正在值班。“我们不能在单位呆着。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外面跑,盯着那些重点督查的排污大户。”兰州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琪说。
局长闫子江也不例外。
从早上开始,闫子江便要带着“环保系统领导干部驻区包抓分组”一组的成员,前往他所负责的兰州市城关区环保局。这个小组不单要盯着那些重点排污企业,甚至看到有煤烟从居民楼中飘出,都得跑过去对烧煤炉的市民好言相劝。
“少坐办公室,多到现场去。”这是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对参与治污的官员提出的要求。“五加二、白加黑”由此也成为这些官员工作写照。
2013年11月20日,兰州市环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依照《通知》,兰州市环保系统将实行领导驻区包抓制度,整个环保系统分为6组,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包抓小组组长,负责包抓一区(县)。《通知》下发当日,全市环保系统干部职工停止公休假,禁止请事假,冻结干部人事关系,集中精力抓“冬季大气污染防控”(以下简称“冬防”)。
“我们把全市四城区划为49个一级网格,338个二级网格,1482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多大面积,管哪些内容,由哪个人管,如何评价,有一整套程序。”兰州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武卫红说。
这套网格化管理系统动用了兰州市大量行政资源,上至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市长袁占亭,下至出任网格长的社区工作人员,上下之间串联着包括该市四城区区委区政府、环保系统、环卫部门、城管执法、工信委、商务局、公安系统等多个部门。“目标责任制”被广泛提及。兰州全市49个一级网格由市级领导包抓,338个二级网格由市级部门包抓,1482个三级网格由县级干部包抓,每块网格均执行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
“被这一网格管理系统所覆盖的污染源共有‘五点一线两面’。”长期研究兰州大气污染,并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高宏分析,“‘五点’为酒钢集团榆中钢铁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国电范坪热电、大唐西固热电和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这五个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一线’即城区交通干线机动车尾气污染;‘两面’即生活低空面源污染和扬尘面源污染等重点污染源管控。”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陶燕基于自己长达三年的研究认为,兰州市雾霾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严格来说,兰州的空气污染应该称之为灰霾。”
“雾霾主要是很小的液体颗粒和很小的固体颗粒交融形成,而兰州市一方面天气干燥,空气中液体成分非常少,另一方面其空气中的主要颗粒物污染为粗颗粒。”陶燕说。
“这意味着,在老天爷不添乱的情况下,兰州治污更强调人为的主观能动性。”陶燕表示。
在完成对大气污染源的定量定性分析之后,兰州市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治理措施,分别对“五点”的用煤量、煤炭质量以及其他违规排放行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管;对“一线”实行长达55天的单双号限行措施;对“两面”之一的扬尘面源污染采取停止冬季土方施工、进行环卫车辆洒水喷雾等措施,对生活低空面源污染的供暖系统进行“煤改气”和并热联网。
2013年12月11日,兰州市政府对外表示,兰州市目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已基本退出全国10大污染城市行列,并进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据甘肃省卫生部门统计数据,2013年11月,兰州市医疗机构就诊呼吸系统疾病较去年同期减少10139例,同比下降24.5%。
曾是典型的“坏孩子”
“兰州有长达四五十年的重污染历史。”陶燕说,她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对兰州污染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上世纪70年代兰州上空的光化学污染。“那时候天空中的烟雾都是蓝色的。”
“我如果早上戴着口罩出门,中午回家口罩就变成黑的。”陶燕说。不仅如此,她甚至连衣服都不敢在屋外晾晒,“在外面晒上一天,这衣服就相当于白洗了。”
这座城市的基因决定了污染在所难免。
“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中有16个布局在甘肃,兰州承担了10个;“三线”建设时期,兰州更是承担了其他城市重要工业项目的转移。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兰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到了76.06%。
在这种产业指挥棒的影响下,兰州发展为以重化工为主的能源加工型城市,污染严重,排放量大。”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兰州市首批政策研究咨询顾问倪国良分析说。
旧伤未愈,又添新疤。兰州滞后的公共交通建设和近些年激增的机动车保有量,使得汽车尾气总量飙升,空气污染愈发严重。
“兰州两山(南山、北山)夹一沟(黄河)的地形就像一个锅盖,将整个城市扣在下面,导致空气缺乏对流,静空天气频率较大,城内污染源长期无法扩散。”气象学专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说。
世界卫生组织在两年前发布了首份全球城市空气污染调查报告,兰州在中国31个接受调查的城市中空气污染程度最高。而在环保部眼中,兰州也曾是典型的“坏孩子”,常年占据着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前排位置。
上世纪80年代起,兰州市开始治理大气污染,并将一系列治理措施统称为“蓝天工程”。新华社报道称,2002年到2007年的治污投入粗略估计达二三十亿元。
“尽管兰州市在治理大气污染上投入了巨额资金,而且每年冬季还要采取诸如加大劣质煤炭检查力度、对数十家污染严重企业下达限产停产令等一系列措施。然而20多年来,兰州冬季蓝天依然难见,这令政府多少有些尴尬。”新华社在2007年一篇《兰州不能承受之重》的报道中写道。
铁腕治污
2011年12月11日,原安徽省委书记王三运调任甘肃省委书记。“新省委书记来了之后,对市委下达的三项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倪国良说。
2012年10月,原甘肃省副省长虞海燕出任兰州市委书记。
当年12月,兰州市召开“冬防”动员大会,虞海燕在会议上表示,对不能到期完成治污任务的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在治污工作中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人和事,绝不手软。
经济观察报记者多方了解证实,原来的兰州市环保局一把手和公安局交警支队队长均在虞海燕上任后被免。倪国良透露,根据治污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办法,还有部分未能完成任务的部门领导,被调整了职务。
铁腕治下,央企也不能幸免。
2013年11月,国电兰州热电公司、甘肃大唐西固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三家央企和甘肃酒钢集团榆中钢厂一家省属国企因未履行“冬防”承诺被通报,兰州环保部门对国电兰州热电处以最高限额罚款,并表示如再不履行承诺,必要时将司法介入。“我经常带学生去中石油兰州石化实习,他们这两年上马了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和臭气处理设施,都是价值上亿元的设施。”陶燕认为,这家强势的央企在与地方政府掰手腕的过程中日渐处于下风。《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要求,兰州市本着“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闭一批、停产一批”的办法,2013年之内对1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实施限期淘汰,在冬季采暖期对城区及周边部分高污染工业企业采取限产停产措施。
一家被要求停产的水泥厂负责人抱怨道,“停不停产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政府对我们停电停水,我们想不停都不行。”他已经准备关闭工厂,同时希望区政府在经济上给予补偿,但他亦深知“希望不大”。
另有两家希望通过产能升级寻求重新开张的企业主,在听闻经济观察报记者的采访要求后,均以“话题敏感”为由匆忙挂断电话。
亟需系统工程
兰州市近两年来的治污工作,与中国环境治理的宏观政策高度一致。
2012年,国家环保部将兰州市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规划“三区十群”重点防治城市,先后安排专项资金3.836亿元。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国十条”),被誉为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将官员的政绩考核与环保绩效挂钩,治污不达标者将被问责。
10多天前,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赵浩明主任带领国家第21核查组对兰州市2013年污染减排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考核组认为:过去一年兰州市圆满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在此之前,国家环保部便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系统调研后表示,兰州做法值得向全国推广,并印发了题为《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值得推广》的材料,“其中特别值得借鉴的是,党委政府重视是做好污染治理工作的根本保障,严格考核问责是做好污染治理工作的关键举措。”
身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员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建民对此表示认同。他曾在加拿大环保部任职多年,如今是兰州政府治污工作中的重要智囊。
“其实,具体到治污减排措施和技术,目前各国各地差别都不大,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执行。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治理污染都是以政府为主,省级主要领导重视,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并提高执法力度。”马建民说。
不过,马建民认为兰州政府的具体措施亦有待商榷。
“政府动用大规模行政资源,发动环保、公安、市政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投入的行政和资金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因关、停、改造等环节引起的企业成本的增加政府却无力承担,只能转嫁到企业身上。”
马建民认为,兰州市具体的治污措施应尽量进行科学评估,“现在的科学方法和模型已经能对很多减排、治理措施和政策进行科学评估,要量化实施这些措施和政策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对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近几年,这些科学评估方法和模型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遍。”
兰州提出,将在2013年到2015年为治污投资95.1亿元。
尽管提出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办法,但对于去年地区性财政收入仅400多亿元的兰州来说,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倪国良认为,兰州市治污目前只是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若想巩固这一成果,这座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老工业城市任务仍然艰巨。“传统工业排放量大,不能一关了之,应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量。再进一步说,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跨越。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政策保证和资金投入的系统工程。”
与系统工程同步的,还有不断攀高的治污目标。兰州的目标是:市2014年优良天数力争达到300天以上,2015年优良天数力争达到31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