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观察家 > 书讯 >
新国民•新国家•新世界 ——新民说文化沙龙&凤凰网读书盛典
导语:“新民说”,创始于2012年底,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推出的全新文化品牌。

新民说文化沙龙第二场:“国家”中的“国民性”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王人博、贺卫方、钱理群、何怀宏(朱

新民说文化沙龙第二场:“国家”中的“国民性”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王人博、贺卫方、钱理群、何怀宏

“新民说”,创始于2012年底,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推出的全新文化品牌。2013年,“新民说”出版图书虽然数量不多,却引领了一股法政思想的阅读潮流,讲述着知识分子尤其是法政人在这个时代的担当与使命,不少图书频频出现在人文社科好书榜单上。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及十几场各类活动,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热情关注,并引发广泛讨论。“新民说”正在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建构自身的定义,丰富自己的内涵。

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

吴 稼祥的《公天下》、王人博的《孤独的敏感者》、许章润的《坐待天明》、梁治平的《法律何为》《法律史的视界》《法律后面的故事》、秋风的《儒家式现代秩 序》《治理秩序论》、刘仲敬的《民国纪事本末》、李贵连的《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徐忠明的《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刘擎的 《纷争的年代》……一系列打着“新民说”Logo的作品,受到学界、媒体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新浪中国好书榜评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选、凤凰网读书年度图选、中国书业年度图选、新京报年读好选、中国影响力图选、中华读书报好选,等等,这其中都有“新民说”的身影。

这些书,是“新民说”的内核,特别是其中的“法政类”图书,更是印证了“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的理念诉求:不单纯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不完全服膺于西方,适度持守“中国立场”;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寻求“建设性”之道。去年的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问“新民说”的意涵,如今,似乎已无需作答。

2014年,“新民说”会继续少而精的策略,无论是《从华夏到中国》(刘仲敬)、《这世界不再令人着迷》(许纪霖)、《疲劳的颜色》(孙德鹏)、《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际遇》(程燎原)、《我的思想日记(三卷本)》(萧功秦),还是11卷本的《法政速成科讲义录》,以及《新民评论》第1号《假如青年有智慧》等等,都将继续践行新民说“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的理念。

建立商谈的公共文化

新民说的理念诉求,除了上述的“作新民”、适度持守“中国立场”以及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新民说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民主政治提供支持。

2013年1月,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届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9位顶尖学者,左中右正面交锋,探讨新民的方向及路径,在读者和媒体中引起巨大反响。

2013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新民说文化沙龙,王人博VS刘小枫: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2013年知识界影响最大的一次“争论”由此开始。

2013年8月,上海书展,新民说文化沙龙连续举办3场,获媒体评价的“精彩讲座奖”。

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新民说文化沙龙·致青春”连续举办3场,畅谈“我的青春,社会的青春”。

……

在浮躁的环境下,学者、作者需要好的平台展示思想,读者需要有好的平台沟通交流、参与讨论,“新民说文化沙龙”正向着这样的平台去努力,一步一步践行商谈的公共文化理念。

新民说文化沙龙,2014年再出发

2014年1月5日,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暨凤凰网读书年度盛典,以新国民•新国家•新世界”为主题展开三场论坛,汇集钱理群、贺卫方、王人博、秦晖、许纪霖、许章润、刘瑜、何怀宏、熊培云、欧阳江河、格非、戴锦华、柴春芽、王利、施展等15位学术、思想、文化界人士,为读者呈上2014年开年第一场文化盛宴。

Ⅰ世界改变中国,还是中国改变世界?——从“第三世界”到“第三个世界”

中国的崛起带来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不适,中国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世界责任,外部世界则未能找到吸纳中国的办法,于是各种对抗呈现出来。中国需要有精神层面的一种普遍性转型,在此过程中重新定义已被中国的经济崛起所深刻改变的世界,建立中国周边世界的常识性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重新表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假设是,未来的世界秩序是中国加入这个秩序的过程所定义的,未来的中国也是中国加入这个世界秩序的过程所定义的。

Ⅱ“国家”中的“国民性”——以胡适和鲁迅为中心

近 世中国有两个关键词:新国家与新国民。如何建设新国家,如何塑造新国民,以及二者之间的纠葛,一直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而胡适和鲁迅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 物。因此,以胡适和鲁迅为中心展开,将“国家”中的“国民性”作为切入点,纵论“新国家”与“新国民”的关系,“国民性”于“新国家”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以及如何构建现代中国、塑造现代公民,对于现世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且深远。

Ⅲ文艺与新民——兼谈知识分子写作

李长之曾说:“从偏枯的理智变而为情感理智同样发展,从清浅鄙近变而为深厚远大,从移植的变而为本土的,从截取的变而为根本的,从单单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变而为各方面的进步,尤其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的文艺复兴!”

以“文艺复兴”的命题,接着“启蒙精神”向前发展:五四并不够,它只是启蒙。文艺复兴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的展开和思想的探究。我们的问题不是这个口号的价值和意义的阐释,而是新的历史情势下的新的眼光和新的开拓。

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临渊》《盗火》《野渡》

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临渊》《盗火》《野渡》已于今年1月隆重登场。无论是《临渊》里的贺卫方、王人博、秦晖、梁治平、吴稼祥、沈志华、许章润、杨念群等,还是《盗火》里的钱理群、刘瑜、崔卫平、熊培云、贾樟柯等,或是《野渡》里的朱天文、莫言、骆以军、严歌苓、梁文道等,都是希望藉此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并从历史、思想、文艺三个层面呈现或阐释现代中国的某些面向。

新国民·新国家·新世界

——新民说文化沙龙&凤凰网读书盛典

“新民说”,创始于2012年底,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推出的全新文化品牌。2013年,“新民说”出版图书虽然数量不多,却引领了一股法政思想的阅读潮流,讲述着知识分子尤其是法政人在这个时代的担当与使命,不少图书频频出现在人文社科好书榜单上。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及十几场各类活动,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热情关注,并引发广泛讨论。“新民说”正在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建构自身的定义,丰富自己的内涵。

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

吴 稼祥的《公天下》、王人博的《孤独的敏感者》、许章润的《坐待天明》、梁治平的《法律何为》《法律史的视界》《法律后面的故事》、秋风的《儒家式现代秩 序》《治理秩序论》、刘仲敬的《民国纪事本末》、李贵连的《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徐忠明的《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刘擎的 《纷争的年代》……一系列打着“新民说”Logo的作品,受到学界、媒体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新浪中国好书榜评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选、凤凰网读书年度图选、中国书业年度图选、新京报年读好选、中国影响力图选、中华读书报好选,等等,这其中都有“新民说”的身影。

这些书,是“新民说”的内核,特别是其中的“法政类”图书,更是印证了“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的理念诉求:不单纯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不完全服膺于西方,适度持守“中国立场”;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寻求“建设性”之道。去年的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问“新民说”的意涵,如今,似乎已无需作答。

2014年,“新民说”会继续少而精的策略,无论是《从华夏到中国》(刘仲敬)、《这世界不再令人着迷》(许纪霖)、《疲劳的颜色》(孙德鹏)、《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际遇》(程燎原)、《我的思想日记(三卷本)》(萧功秦),还是11卷本的《法政速成科讲义录》,以及《新民评论》第1号《假如青年有智慧》等等,都将继续践行新民说“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的理念。

建立商谈的公共文化

新民说的理念诉求,除了上述的“作新民”、适度持守“中国立场”以及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新民说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民主政治提供支持。

2013年1月,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届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9位顶尖学者,左中右正面交锋,探讨新民的方向及路径,在读者和媒体中引起巨大反响。

2013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新民说文化沙龙,王人博VS刘小枫: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2013年知识界影响最大的一次“争论”由此开始。

2013年8月,上海书展,新民说文化沙龙连续举办3场,获媒体评价的“精彩讲座奖”。

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新民说文化沙龙·致青春”连续举办3场,畅谈“我的青春,社会的青春”。

……

在浮躁的环境下,学者、作者需要好的平台展示思想,读者需要有好的平台沟通交流、参与讨论,“新民说文化沙龙”正向着这样的平台去努力,一步一步践行商谈的公共文化理念。

新民说文化沙龙,2014年再出发

2014年1月5日,新民说年度文化沙龙暨凤凰网读书年度盛典,以新国民•新国家•新世界”为主题展开三场论坛,汇集钱理群、贺卫方、王人博、秦晖、许纪霖、许章润、刘瑜、何怀宏、熊培云、欧阳江河、格非、戴锦华、柴春芽、王利、施展等15位学术、思想、文化界人士,为读者呈上2014年开年第一场文化盛宴。

Ⅰ世界改变中国,还是中国改变世界?——从“第三世界”到“第三个世界”

中国的崛起带来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不适,中国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世界责任,外部世界则未能找到吸纳中国的办法,于是各种对抗呈现出来。中国需要有精神层面的一种普遍性转型,在此过程中重新定义已被中国的经济崛起所深刻改变的世界,建立中国周边世界的常识性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重新表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假设是,未来的世界秩序是中国加入这个秩序的过程所定义的,未来的中国也是中国加入这个世界秩序的过程所定义的。

Ⅱ“国家”中的“国民性”——以胡适和鲁迅为中心

近 世中国有两个关键词:新国家与新国民。如何建设新国家,如何塑造新国民,以及二者之间的纠葛,一直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而胡适和鲁迅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 物。因此,以胡适和鲁迅为中心展开,将“国家”中的“国民性”作为切入点,纵论“新国家”与“新国民”的关系,“国民性”于“新国家”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以及如何构建现代中国、塑造现代公民,对于现世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且深远。

Ⅲ文艺与新民——兼谈知识分子写作

李长之曾说:“从偏枯的理智变而为情感理智同样发展,从清浅鄙近变而为深厚远大,从移植的变而为本土的,从截取的变而为根本的,从单单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变而为各方面的进步,尤其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的文艺复兴!”

以“文艺复兴”的命题,接着“启蒙精神”向前发展:五四并不够,它只是启蒙。文艺复兴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的展开和思想的探究。我们的问题不是这个口号的价值和意义的阐释,而是新的历史情势下的新的眼光和新的开拓。

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临渊》《盗火》《野渡》

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临渊》《盗火》《野渡》已于今年1月隆重登场。无论是《临渊》里的贺卫方、王人博、秦晖、梁治平、吴稼祥、沈志华、许章润、杨念群等,还是《盗火》里的钱理群、刘瑜、崔卫平、熊培云、贾樟柯等,或是《野渡》里的朱天文、莫言、骆以军、严歌苓、梁文道等,都是希望藉此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并从历史、思想、文艺三个层面呈现或阐释现代中国的某些面向。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