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三日连遭重创 回归遇阻彰显好公司价值

2016-05-10 16:22

上周五,证监会表态要对海外上市的红筹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近日,中概股回归A股被广为质疑且遭遇极大的舆论压力,更是被指是A股壳价暴涨的一大推手。有评论认为,中概股估值跨市场套利导致壳价虚高,带动私有化的成本也在上涨,而部分中概股的业绩难以支撑其作出的高额承诺。证监会在表态中也提及,海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境内外市场存在明显价差,并对“壳资源炒作”提出警示,这样下来,自然就引发了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再度重挫。这已是中概股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在美国资本市场遭遇打压。同样,原本寄望通过短期腾挪,利用美股与A股之间市场成熟程度与资金偏好的不同,迅速从中套利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少。

有文章甚至已经预测到黯淡的结局——目前看,中概股回归之路上,借壳、重组、IPO都受到限制的话,就只能挂牌新三板和去港股,或者暂时不上市。这样的话,就真是天意,让许多本来想赚一笔快钱的短线客愿望落空,他们自然而然地知难而退。有人还预测例如还在过程之中的中概股例如汽车之家(ATHM)的控股权转移,就很可能变得更加不顺利了。

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更像是顺水推舟,控制中概股回归A股,既可以化解扩容压力,还能打压一下“炒壳”、炒“垃圾股”的现象,净化投资市场空气,化解一下沸腾的民怨,这对市场来说,至少是有所交代。

而对于一些信托类的短线资金方而言,这个变化确实是带来了大问题。至少一个周末之后,他们看得见的麻烦就多了以下几种。首先,增加的是时间成本。时间是长线投资者的好朋友,同时也是短线客的噩梦。假如是排队上市,变成两年三年,加上后期的锁定时间,整个中概股回归A股变现的过程,变成四五年,这是绝大多数的短线客无法接受的。其次,增加的是交易成本,既然是审核时间更长,考虑的因素更多,那么,最后要越过这么多障碍达到目标,为之支付的各种成本也比现时增加许多。再次,就是除了钱之外的各种综合资源成本。能够用钱解决的当然是好事,但是很多问题,不仅仅是靠钱就能解决。整个回归的过程,牵涉的各方关系的维护、客户的预期管理,甚至还有企业的品牌与声誉损失等等……

不过,中国的传统智慧是祸福相依。中概股回归虽然受阻,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也能看出一些其他的端倪。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是不是专注实业,是不是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角度着眼,通过回归受阻这个事件,就能显示出不同主体的真实意愿与持久实力。假如一家公司,本身对于自己的业务有信心,未来发展的战略清晰合理,有执行力,就完全不会受到这个政策的影响。例如汽车之家的管理层,提出的是私有化方案。无论中概股回归的节奏变化如何,这个已经在公司十年的管理团队,对于实体业务胸有成竹,他们已经表态会继续推行以管理层为主导的私有化,使公司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公司的用户、股东以及利益相关方都能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关系。而不仅仅是着眼予短期在A股再度上市套现。这样的中国概念股私有化,才是真正符合商业精神,发挥资本市场正向价值的有建设性行动,值得点赞。后面的发展,我们不妨试目以待。

●谷鸣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