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文 纳米能源是什么?这一全新技术将带来什么改变?
在近日举行的NENS2016第二届纳米能源与系统之产业应用论坛上,聚集的政府、资本、产业和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力图对其给出明确的答案。其中纳米能源在智慧交通、车联网和汽车尾气处理等领域的未来发展,尤获关注。
论坛上诸多观点理论的探讨碰撞,为纳米能源当下及未来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纳米能源和系统是近年国际学术界新兴的热点领域之一,以纳米发电机为代表的纳米能源器件不仅能够高灵敏感知机械能的输入,更能够将输入的机械能高效地转换为电能,同时具有质轻、小巧、无磁、可柔性、透明等显著特性,作为一种不间断的微电源提供方案,其在智慧交通和车联网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发电机能够利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无规则震动、以及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接触摩擦来发电,可为车载和路基下预埋的各种传感器件供电,并通过与低功耗信号传输技术相结合,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等方式传送给数据处理端,从而构成自供能的传感端系统,以此解决车联网大规模铺设过程中的电力问题。
基于纳米发电机原理而实现的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颗粒物去除技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柴油车尾气过滤器(DPF)。其不仅具有背压低、效率高、易于再生等技术优势,在制造和使用成本等经济性上也优于DPF,而且可以用于汽油车。
这一技术针对目前城市中突出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具有明显优势,更为关键的是该技术由纳米能源所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国外大公司的控制。该技术已经开始在汽车上进行工程性实验,在汽车行驶5000公里后,该尾气处理装置仍可将尾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从1000-2000μg/m3下降到20μg/m3,远高于室外优良空气的标准(75μg/m3)。
另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简称“纳米能源所”)是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共建的新型研究单元,以王中林院士为首的一批纳米能源领域优秀科学家,从2012年开始埋头于纳米能源与系统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化工作。经过4年努力,该研究所已成为全球纳米能源与系统领域的创新中心,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推进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子公司的北京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为纳米能源所在怀柔开发建设耗资10亿的国际一流纳米中心,并依托该集团在政府对接、资源整合、市场与产业运营的多方优势,不断推动和促进纳米能源技术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工作,力争使纳米能源技术早日形成产业化成果,实现全面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