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国际将关闭中国内地所有线下门店 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2025-06-25 11:30

近日,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莎莎国际”)宣布,其在中国内地的最后18家线下门店将于6月30日前全部关闭,标志着这家香港美妆集合店,将退出中国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根据莎莎国际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年度财报,公司全年营业额同比下跌9.7%至39.42亿港元,净利润大幅下滑64.8%至7697万港元。

分市场来看,莎莎国际2024/25财年核心市场港澳地区营业额同比下跌12.3%至29.92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75.9%。尽管港澳线下销售跌幅由上半财年的19.4%收窄至下半财年的6.3%,同店销售跌幅亦从24.3%收窄至7.7%,但居民北上消费、美元走强导致访港澳旅客消费审慎,仍是拖累业绩的主因。

东南亚市场则被视为新的增长引擎。财报显示,莎莎国际东南亚市场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15.4%至3.32亿港元。于2025年3月31日,莎莎国际分别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开设67间及五间店铺。

中国内地市场则呈现“线上强、线下弱”的分化格局。2024/25财年营业额同比下降10.5%至5.21亿港元,其中线上渠道占比80.3%,微增0.6%至4.18亿港元;线下渠道占比19.7%,暴跌38.2%至1.03亿港元。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已关闭14间店铺。此外,集团决定在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所有线下店铺。

对于闭店的原因,莎莎国际解释称,由于线上业务占当地营业额超80%,同时愈来愈多顾客倾向网上购物,加上集团目前的线下店铺数目,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

莎莎国际的中国内地市场布局始于2005年,曾凭借“免税店同款”“低价大牌”等标签吸引消费者。2021财年,其内地门店数量一度扩张至77家。然而,随着国货美妆崛起、本土美妆集合店(如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抢占市场,莎莎国际的竞争优势逐渐削弱。2022财年起,莎莎国际开始收缩内地线下业务,门店数量从77家锐减至37家。

莎莎国际表示,接下来集中资源专注发展线上业务。加强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及数码渠道的宣传力度,提升莎莎独家品牌的曝光率及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莎莎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罚。2024年9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显示,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经营的“sasatinnie沁润护手霜”菌落总数抽检不合格,超标410倍,被罚99万元。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23年8月14日至2024年1月19日期间,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经营的“sasatinnie沁润护手霜”(批次:1G3,限使用日期:20260710,包装规格:75ml)经抽样检验,被检出菌落总数不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超标410倍。

根据处罚决定书,2024年1月19日,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经营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化妆品“sasatinnie沁润护手霜”(批号:1G3)10031支,货值金额为176545.6元,扣除进货成本6.37元/支(不含税),违法所得为102889.26元。上海市监局认定,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的上述行为构成了生产经营不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化妆品违法行为,决定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并对其作出罚款882728元,没收违法所得10.29万元的行政处罚。

对于未来发展,莎莎国际表示,将战略重心转向两个方向:深耕内地线上市场,通过微信小程序、直播带货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品牌曝光率。目前其微信小程序每月活跃用户数量按年增长13.4%。

押注东南亚市场,马来西亚67家、新加坡5家门店带动该地区线下销售额增长15.4%。

对于内地市场,莎莎国际表示“对中长期发展保持审慎乐观”,并承诺“继续在港澳线下市场服务内地旅客”。

受关店影响,莎莎股价连跌3天,截至6月24日收盘报0.55港元/股,市值缩水至17亿港元。

“莎莎国际的案例揭示了传统零售模式在新时代下的脆弱性。”上海夏至良时咨询管理公司高级研究员杨怀玉在接受《新快报》采访时认为,“‘关店止损’只是第一步,如何真正利用数字工具深耕用户、提升运营效率、讲好品牌故事,才是所有面临类似挑战的零售商接下来的核心考题”。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