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归来(2)
张邦松
2010-09-16 16:23
订阅
 1  |  2  |  3 

江森自控中国区总裁杨薏贜少年得志,很年轻就成为了某著名跨国公司的高管,但由于工作压力,他情绪变得非常暴躁,并且染上了酒瘾。有一次他妹妹把他拉入教堂,正好牧师讲到所罗门箴言中的一句话:“不要劳碌求富,休仗自己的聪明。你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他心头大动,从此皈依。

杨薏贜的经历显然并非特例,很多企业家选择宗教信仰,都与商业活动带来的心灵和身体上的压力有关。

私人信仰的公众化

宗教信仰是一种私人心理体验,但是由于企业家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这种“私人事情”事实上在企业家们的经济活动中,已经程度不同地变成了企业的生存理念和生存基础。商业和信仰的融合,使二者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高师宁做过一个关于 “天主教企业家的信仰与市场经济中的关系调查”,这个调查发现,虽然企业不是宗教组织,但是大多数受访的企业家有意识地在经济活动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私人信仰,并使其企业具有了或多或少的宗教色彩。在温州,很多企业的名称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郑胜涛的神力集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温州时参观的企业伯特利阀门等等。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会客室、餐馆中挂有圣母像、圣经警句条幅等以及和其信仰相关联的东西,同时他们将自己的信仰向与企业有关的人宣布。

“至于他们特别热衷的信仰实践方式,就是一些老板基督徒会在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之外,另外增添一层属于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关怀和规范,另设有与圣经、基督教信仰紧密相关的职员守则。”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认为。

温州小林鞋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小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告诉记者,在他们这个拥有七八百人的企业里,基督徒就占了200多人。这些教徒员工每周末会有组织地到教堂做礼拜,每当遇到与宗教相关的节日,企业还会组织一些特别的活动让教徒们参加。“当然,很多非教徒员工也参加这些活动,其中有一些后来也成为信徒。”蔡小东说。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义中,教徒具有传播本宗教的义务。所以有类似信仰背景的企业,在将私人信仰公众化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有一些宗教更强调个人的修养,其对与企业的影响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被动作用。

实力传播中国区公关及市场总监耿峰是一个佛教徒。她表示自己不会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刻意渗透到企业中。“身教胜于言教。”她说,“不要求所有人都要信,或者所有人都对这事都感兴趣,没这个想法,但是后来慢慢周围的人都会觉得有兴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你做的真正的好,那别人自然就会有兴趣,就跟比如你吃了一种保养品,然后自己气色比较好,别人自然就会问你吃了什么了。”

李向平认为,私人信仰经由职业群体的表达与实践,呈现了现代公民信仰所应当具有的社会分享特征,并且在公司、企业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生活领域,打造了一种特殊语境中的公共信仰,或准公共信仰。

从宗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而言,一种宗教伦理的基本功能,往往是如何使它的信仰群体呈现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或者是群体的,或者是个人的,并能经由这种认同方式而将宗教-信仰初步构成一种有系统、有方法的社会生活态度,促使该宗教所具有的意义关联和利益关系制度化,最终建构一种从伦理的理想主义到实际的理性主义,从而才能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式。

重塑商业伦理?

宗教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学术界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自从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问世以来,关于此二者关系的探讨就从未间断,在中国亦是如此。但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企业界很少过问精神层面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实践当然是少之又少,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企业界在企业管理、商业伦理和财富观等各个层面上的功利主义盛行。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