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文 在今年的春拍上,齐白石的一幅以虎为题材的画作引起了争议。这争议并不是2800万值不值当,而是拍卖结束后,圈内的专业杂志《美术报》以及一些行家表示:“买家打眼了,这幅画不是齐老的真迹。”
其实这是一个老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争议,吴冠中就曾亲自在一位买家的画框上写上了“这不是我的画”的“真迹”,来证明此画是假。好在他老人家看到这画时还健在——即便如此,也有人指出是吴老自己忘记了,他的确画过此画。那些年岁更久远一些的老古董该由谁说了算呢?我们都知道拍卖行的行规,他们并不保证所拍的物件儿的真伪,只要有委托人,就会上市卖。花几千万买张假画,谁受得了,让我们听故宫博物馆的书画鉴定部的专家杨丹霞细说。
“在我刚刚进入故宫博物院时,唯一的工作就是给老先生们开卷,我把卷一打开,观察他们的神色,不用交换眼神,几乎所有的老先生们都会得出同一个结论,这就是咱们说的目鉴。”所谓目鉴,有五个方面:
第一,看作品材质,材质是有年份的。比如王羲之、王献之近代的纸,它的高度那是历史有记载的大概是26公分上下;隋唐时期的纸27、28公分到30公分,材质它是有时代性的。装裱的时代,一个朝代跟一个朝代装裱不一样,装裱还有地域差异,北京叫京裱,南方叫苏裱。包括用料的颜色、装裱的形式、糨糊的稀稠程度、糨糊里边的成份都有不同。
第二,看画面本身,画的山水也好,人物也好,历史故事也好,它也是有年代的。从这些图像当中反映出的时代性是可以供我们判断的。书法也有避讳字,历朝历代皇帝直系亲属的名字都要被避讳,不能随便使,这字也是有时代的。还有比如说画一个什么画的时候,说唐人诗意,说是一个元代的画,那就不可能。因为元代的文人不画唐人诗意,要到明代以后才出现,就是这种题材,诸如此类这是第二类。
第三,看一个画家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或者说整个这一个时代的变化,个人风格、时代风格。
第四,作品所承载的作者其它的内容,除了图像或者是文字本身,比如款、印。根据艺术发展的历程早年的款跟晚年的款是不一样的,要把画家的款题和印章使用的规律把握好。
第五,考证作品流传过程的真实性。
“但除了目鉴之外,我们还要回去做案头功课,将目鉴和考证相结合,基本上就能做出一个肯定或者是否定的结论。用文献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杨丹霞称,有些电视节目上发的证书,其实没什么可信度,假证书比假货还有泛滥的趋势,说的直白一些,一些鉴别藏品的电视节目都是针对低端收藏群体的,甚至是没入门的群体,所以,鱼龙混杂,还是不要亲信为好。
对于新入门的藏家,杨丹霞希望首先能做到心平气和的学习,因为毕竟是因为喜欢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才开始的收藏,要结交有学问的师长,要区分投机人士。
说道鉴别,其实国家鉴定委员会是不对私人开展鉴定的,基本上都是公对公的,包括故宫博物馆也一样。一些学术委员会或者是鉴定委员会也都是接受捐献某一类文物的时候,才会启动专家机制。所以,一般百姓的收藏,很难得到一份国家级认证的鉴定书。
但是也有好机会可以把握。例如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所作的的鉴宝活动,书画组的专家刘岩算得上是行业里顶尖的鉴别高手,如果得到他的亲口肯定,也可以吃上一颗定心丸。
而另辟蹊径的还有中国最大的艺术品交易网络平台——嘉德在线与新浪合作的“网络寻宝”。实际上,它的意义就是把鉴别的范围扩大到更加年轻的收藏群体,他们可能不看电视,但是一定为浏览大量的收藏网站,嘉德在线会依赖十年来在圈内的坚实基础请来50年代就开始做藏品鉴定工作的米景扬、叶佩兰、杨静荣、王春城——他们之中,就有杨丹霞所称的“老先生”——叶佩兰等都是故宫博物院建国后第一批文物鉴定团队中的成员。
这个活动的意义,是通过网络将鉴宝的范围扩大到了全民,不管你懂不懂,有没有火眼金睛,你都可以把自己淘来的宝贝的图片发到主办方的邮箱里,在一个多月的征集之后,专家们从图片中预选出有价值的藏品——这样可以完成目鉴的许多环节,例如年代的考察、画卷尺幅的判别、题跋落款的字体考究等等。初选之后的藏品会通知藏家带来现场,做最后的甄别。
其间的教学过程就在于,在专家未公布结果的期间,有十多天的时间,网站会把入选的藏品图片都上传,请网友们来做判断,最后专家会公布他们的鉴定结果。
最好的事情是,你轻点鼠标在判断真伪时,还不需要自己掏腰包。
所以,想踏足收藏,不是有钱就可以,花时间学习,热爱这些老东西,喜欢它们,弄懂它们背后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收藏之余又收获良多,练就火眼金睛不说,怎么着也好过缴上千万的学费后,落得个笑话。
- 杂项两桩 2010-04-14
- 东星航空兰世立一审宣判 资产21日再度拍卖 2010-04-13
- 爱生活爱艺术 2010-04-12
- 茅台是收藏的 2010-04-10
- 茅于轼:土地出让偏爱拍卖的背后 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