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多元艋舺,多元台湾

订阅
12:04
2010-03-01
张金城

张金城/文 在昏黄的灯光中,走在华西街上,街两边是一间间门脸不大的小店,简单却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很多是来台游玩的游客,同时也见得到穿着木屐和背心悠闲散步的本地人——这里便是电影《艋舺》故事发生的地方了。

艋舺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个因河运而开始发展的内港。当年来台的福建泉州人以独木舟载运所产的蕃薯,苦茗顺淡水河而上,和汉人进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滨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为“艋舺”地名的由来。

《艋舺》导演钮承泽生长在嘉禾新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眷村,这里没有竹篱笆,也许正是因此让他更直接感受到文化融合带来的冲击,于是有了影片中本土黑帮GETA大与外省人“灰狼”(钮承泽饰演)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台湾本土居民对于“外省人”的戒备和敌视。影片中GETA大所在的庙口是就在台湾很有名气的清水岩祖师庙,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泉州三邑人为了争夺艋舺的商业利益,与同安人间发生“顶下郊拼”事件,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艋舺祖师庙的阻隔。於是威胁利诱,终於使安溪人借道给泉州三邑人,让泉州三邑人焚毁阻碍其路线的艋舺祖师庙。影片取景于此也象征了这种被延续下来的族群纷争。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从台湾地区的移民史看来,闽南人跟客家人之间,福建来的漳州人跟泉州人之间,以及本土与外省人之间都存在着争斗与矛盾,充满着各式复杂的社区关系,但台湾依然是一个文化融合度很高的地区。台湾地理位置处于亚洲大陆边缘,处于几个世界主流文化的交会地。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更是台湾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从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开始占领台湾算起,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38年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建立了许多教堂传教,并在淡水河入海口的北岸丘陵地建筑城堡,命名为“圣多明歌”城,今称“红毛城”。 日据时代,日本在台湾留下的并不仅是那些古意盎然的建筑,同时也影响了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四处林立的日本商店,源于日语的词汇,甚至是日本人的处世方式。并且在今天日本对台湾的影响依然很强大。

台湾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还在于宗教的包容性。由于台湾的历史关系,宗教特别兴盛,像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藏教都有多支教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台湾没有宗教战争,只有无形而和平的竞争。在台湾信徒最多的还是佛道两教,同时佛道两教并未有严格的划分,老百姓仍沿袭传统,将儒加入使儒释道合为一体,教徒既尊孔、信佛也信仰玉皇大帝、关圣君、妈祖婆。

艋舺作为台湾的缩影,本身就是一种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冲击,互相融合的地方。对于外界批评影片丑化艋舺,台湾文化局局长李永萍表示,艋舺本来就给人多元印象,对于有过的历史元素,不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应给予尊重,不应抹杀。这种宽容也既是台湾多种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