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看不懂《盗梦空间》
王隽
2010-09-02 10:16
订阅

王隽/文 走出电影院,我和同伴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是谁最先放出这个片子很难懂的信号?”如果是制片方,只能忍了,造势的手段之一;如果是影评人,那让他洗洗睡吧。

诺兰做了三件聪明事,让这个听起来又是“六层空间”,又是“穿越”,“要是死在第二层里就只能活在虚无的潜意识之中”等等非常人能理解的玄妙之事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地发生,只需正常智商,你就能凭借此片HIGH两个半小时。

第一件是完美的设定。玄妙的题材,都需要提前设定:大环境、各类特异的本领、行事的步骤、规则以及不可以触碰的底线和危险。这些元素让本来不存在的行为迅速获得认同,“要让观众信服你说的”。诺兰的设定几乎没什么漏洞,请随意百度就可以得知“盗梦”、“植入想法”的所有步骤和禁区。乍一看是容易的事,事实上,要说服观众之前,导演与编剧都要死无数脑细胞。做过剧本的人都知道,你很难让一件事凭空发生,有时候过不了自己这关——跳开编剧的身份,你也是一个普通人。质疑会不断发生,不知道最后这个没有漏洞的“规则”是经过多少次喋喋不休的争执才确定的,但是要恭喜他们,没有像某些同行那样,死伤无数脑细胞后换来观众的一句“白痴”。

第二件是赋予了“盗梦”这个有点双脚离地的行为一个现实的目标。盗梦者一开场就是为某公司服务,后来遇到渡边谦饰演的齐藤,才归入他的麾下,为他做事,目标是让一个儿子放弃他爹的能源公司——将这个想法植入他的脑海,让他认为是自己愿意主动放弃能源公司的。这个故事的外壳其实就是《十一罗汉》《十二罗汉》,一帮人聚在一起,不管是偷东西还是植入想法,都有类似的元素:一群有趣厉害的人、分工不同、性格不同、其间团员内部会有矛盾发生、主人公的个人恩怨会搅进整个计划里、最后任务完成、有人会受伤、可能有人会死。奔着“解散能源集团”这个无比现实的目标,奔着“能洗掉案底重新入境见见孩子”这个无比好莱坞的动机,盗梦的过程再玄幻,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太虚了。毕竟,所有人还是脚踏实地的为了混口饭吃,盗梦有钱挣,盗梦可以让我回家看孩子。

第三件是真正把梦“拍”成大家看得懂的电影。人人都会做梦,《梦的解析》出版数年,也广为流传,关于梦的科学分析也早就让大家了解这不是什么奇妙的东西。这部电影,最狡猾或者最讨巧的,是填补空白。

此前关于梦境的电影数不胜数,刚进大学,就在影视精品赏析课上看了看不懂的《穆赫兰道》,女孩在梦里扮演着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与她身份对换,记得老师按下停止键,告诉我们,片头的枕头和被子就在昭示“这是一个梦境”;到后来拉片看的黑泽明的《梦》,真不好意思,除了记住碟的封面上的麦田,和片中第五个追寻梵高的梦,其他的几乎全都忘记了。

看不懂和忘记了,不能磨灭这两部片是好片,《穆赫兰道》是大卫林奇的力作,是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噩梦”,但是没有给出任何一条清晰的线索,全部都是碎布头,我还记得全班人都茫然看着老师的样子,有男生急的马上就要上网查解析;黑泽明在《梦》里表达了反战和对现实的追问,用大量的台词来转述他要说的“意义”,并没有太多梦的空间,换句话说,《梦》只是黑泽明表达他思想的一种形式。

它们可以打动影评人,却不能影响普通观众,在观众的心里,也许《盗梦空间》才是第一部把梦拍出来的电影,小女孩演的造梦师刚刚制造了两回梦境的环境和细节,就忍不住要再回来,就像银幕前的你我一样。正因为现实到梦境的距离太难企及,才不会觉得这两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

其实,它不是什么玄幻、多线索的片子,它就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的电影。和旧片《记忆碎片》相比,诺兰在这一部可是知道怎么赚钱了,他整理了细节和线索,藏起来,但不深,加入了打斗和枪战情节——失重情况下的打斗真好看,在KICK的瞬间把蒙太奇用到了极致。但你不觉得多余,还是因为有个好剧本撑着,已经有人在说它应该会拿到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目前IMDB评分9.3分,连坐北美票房榜首三周,到8月25日,全球总票房6亿美元,而中国观众的票房为总票房的贡献,才刚刚开始。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