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部喜剧的泡沫传说(3)

订阅
2009-10-19
刘溜 文朝
 1  |  2  |  3 

我爱我爱》式坏笑

站在2009年9月这一时间点上,《武林外传》已经热过,而其剩下的笑料已日显苍白,英达对《武林外传》下了这番断言:它从形式上就不是情景喜剧。而且,就算它是情景喜剧,其纵情恶搞的路线也只是一时之鲜,断无建立行业标准的可能。

《武林外史》有闹腾腾的故事,搞笑的包袱,华丽的桥段,丰富的器乐表演,五花八门的方言,精灵古怪的切口,上天入地的无厘头,五颜六色的男女关系。但是哪怕它的江湖再广阔三倍,也只有一句“我上面有人”可以算作辛辣的坏笑,而这样的坏笑,在120集的《我爱我家》中比比皆是。

与经常出现在情景喜剧中的那种所谓 “罐装笑声”(导演在后期加入,而非拍摄现场观众笑声)相比,《我爱我家》在现场观众中激起的阵阵笑声是纯天然的,其制造笑声的手法要更加高明,不仅能让观众大笑不止,且有针砭时弊、洞察世态人心的深度。

《我爱我家》的胜出之道在于,在这个团结在以“傅明”同志为核心的小家庭周围,几乎很少有今天那种充斥于同类型喜剧中那种无的放矢、不痛不痒的笑声。作为那个年代的象征物,前老干部,如今打算“回家主持工作”的一家之长,以箭垛式的典型身份,接受了全剧相当数量的笑,承担了喜剧理论家伊夫·德拉奇先生所指定的那个角色:“为使某物显得滑稽,因果之间必须存在不和谐之物。”而与此同时,这个老爷子在《我爱我家》的重屏式喜剧画卷中,也会不时露出自己的坏笑。

比如在第57集 《失落的记忆》中,当儿媳妇和平因为摔了一跤而患上“逆向性失忆”,从他们生活的90年代一下子回到还在 “文革”年代的1974年,在一家人为了帮助和平恢复现实记忆而进行角色扮演,一步步从70年代往后回溯,重构和平所在的生活图景。这期间,我们就能不时从傅明脸上看到这6口之家人人皆有的那一脸坏笑,这是唯一一次,这个老干部克服了他身上那种可笑的“严肃”和“政治正确”,彻底感到自己生活在现实当中。

《我爱我家》之后的英达以及同行们,陷入的困境是多重的,尽管他们在当下努力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甚至在现实讽刺之路不通之后,转而更多地进入伦理细节当中,在《家有儿女》这样的温情路线中,借“童言无忌”使一把坏。可这坏,远远无力穿透现实。相反,那一条条必然环绕于孩童世界的成人定律,那种可以营造的美好气氛,终于使中国的情景喜剧世界,甚至退回了兴奋于《成长的烦恼》的那个空白年代。

也许单纯用“感动”“快乐”这样的国标好词,完全不足以说明我们在回味《我爱我家》这一往事时的复杂心情,甚至效果刚好相反。“感动”之于《我爱我家》,迹近糟践,类同贱卖。某种意义上,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观众和创作了《我爱我家》的这一部分电视工作者,都远不如今日这般“温柔敦厚”。

看了好的喜剧,总是要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我爱我家》就有这种好。

相关链接

《东北一家人》延续辉煌

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是英氏影视公司继推出《我爱我家》之后的又一部电视喜剧作品,是《我爱我家》的姊妹篇。

剧中的故事通过一个身处跨世纪的东北中等工业城市中的七口之家展开,全家老少三代人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中,在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有无奈、有希望、有痛苦、有温馨。

《武林外传》

新的情景剧产业模式

2006年,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风靡大江南北。其中“无厘头”似的语言风格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根据当时收视统计,《武林外传》的平均收视率已达1.1%左右。

《武林外传》在全国火爆得益于剧中插入了诸多网络元素,凭借这一优势,克服了传统情景喜剧中语言的障碍。

而《武林外传》与传统情景剧最不同的一点便在于该剧的投资人将“武林外传”作为一个品牌,以情景剧为载体,先后推出了同名网络游戏、话剧、川剧、动画片、漫画书、京剧、电影、网络演艺等诸多衍生品,持续保持了“武林外传”的热度。

《家有儿女》三个小鬼一台戏

2004年,《家有儿女》走上荧屏。通过讲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这一家五口的特殊家庭,辅以幽默的语言,以及姐弟仨与父母的“大斗法”,让观众忍俊不禁,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带入捧腹大笑的情境。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