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奔”
“奔”字读作去声(即第四声)时,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本来就有“年纪接近”之意;所以,所谓新近流行,“奔”字的用法并不新。新处在于,将三十岁、四十岁缩略成三、四。
大量缩略语涌现,且缩略得一派自由自在、天真烂漫,比如“旋转木马”成了“旋木”、“幸福花园”成了“幸花”,这算近年语词发展的一大特征,所以说,关键在此。
不过缩略的修辞方式,还只是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还有更值得琢磨的。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年纪接近”后边还有个括号,括起了补充释义:“奔,年纪接近(四十岁、五十岁等)。”你看,以前人说“奔”多大岁数,多指真的奔向老年;而现在人,三十、四十就用上了“奔”。是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加深了?抑或现在人更矫情,年纪轻轻就无病呻吟、顾影自怜?
不管怎样,“奔”字用在说年龄这事儿上,听上去总有点悲愤,有点不情愿,还有点悲凉……一句话,很负面,完全不似它原始本意“奔跑”那样开拓进取、神采盎然。“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屈原《离骚》),你看这个“奔”,多积极向上。
话说回来,“奔”字有负面倾向,也是自古有之。回忆一下中学课本里学过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吧,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的说法了。《论语》中也有“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两处的“奔”,都是逃跑之意。
负面意思还不止于逃跑,“奔”在古汉语中,还特指女子不依礼教,私自投奔所爱男子。这在古代,显然是大逆不道的最高级别。最有名的例子当然是《史记》里写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贤伉俪:“文君夜亡奔相如。”奔,私奔也。
汉语语法里,有 “泛指”、“特指”之分。比如“女”泛指女子,但和“士”对举时,就特指未婚的姑娘;“金”泛指金属,但经常特指黄金。“奔”呢,泛指奔跑,但又特指战败逃跑,以及女子私奔。对此,语言学家蒋绍愚曾总结:因为“奔”字在战争和婚嫁等方面经常使用,这种语言环境所赋予的意义,就逐渐依附在“奔”的词义上了。
说完这个“奔”,不禁想到,读书和读书不一样,说话和说话不一样,如我这样做文字工作的人,对文字太过热爱,因而太过敏感,总是斤斤计较,恨不得每个字词都能牵出一堆联想,累得很。若能少点抠抠唆唆,读书、说话该多轻松愉快啊。
就此打住,否则我的负面情绪也该上来了,也得“奔”了。这时的“奔”,肯定特指逃跑。

- ·中国网媒08年评选国内十大新闻 | 2009-01-01
- ·从2008年留下的废墟上重新出发 | 2009-01-01
- ·国内纸媒体第一次寒流 精品购物指南裁员370人 | 2009-01-01
- ·A股上半年寻底 下半年复苏 | 2009-01-01
- ·中兴通讯居首 小盘股成亮点 | 200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