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意大利人的中国武林之旅(3)
溯源
比奇坚持认为武术在张祖尧从大陆带到台湾、再从台湾带到意大利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一些复杂的方法和步伐。
“肯定中间丢失了一些,所以教给我的很零碎。”
他渐渐觉得张祖尧的梅花拳是简化了的梅花拳,甚至他觉得那个马步还不够低,不够有难度。
张祖尧的梅花拳源自山东鲁西南梅花拳。传说有一游方僧人,身怀绝技,至清丰等地,留下传人。清嘉庆年间,在山东曹州府已经很盛行。
首届中国梅花拳演武大会11月15日在山东梁山召开的时候,比奇已经回国。而他的徒弟丹尼尔则在大会上见到了来自台湾的翁正茂师徒。翁正茂为台湾梅花门第十六代宗师张祖尧和第十六代掌门张武臣的弟子。丹尼尔同时见到的,还有张武臣的女儿张箐峰。
翁正茂的徒弟之一林峻维表演了白家支梅花拳,在男子拳术表演中毫无争议地得到了最高分。其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这就是师傅一直在寻找、可能在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到了的白家支梅花拳。它们并不像师傅之前想得那样零碎和简单。”
“可能因为我们并不是拜过文场武场的师徒,所以他(张祖尧)一直有所保留吧。”比奇有种说不出的落寞。他既高兴于徒弟的新发现,又耿耿于自己很多年前只学到了皮毛。
“寻找白家支梅花拳是师傅生命的理由,我生命的理由是看懂听懂中国的梅花拳前辈们对我说的话。因为我的专业是中文,兴趣是武术。而他们所说的话,包含了地方方言、中国哲学和武术机理,或许足够我咀嚼一生。”丹尼尔说。
变化
比奇寻找梅花拳的过程中,在北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加拿大人安瑞德认为,梅花拳的产业化可以作为他博士论文的课题。
安瑞德已经深入地进行了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影像、文字资料。当他在梅花拳演武大会上碰见韩百广,提出想就这个主题和他交流的要求时,韩师傅握住他的手说:“这个你是找对人了。”
河北平乡的梅花拳师傅们关心在意大利开一个武馆是不是能挣钱,教一个意大利孩子学一年大概能挣多少学费。
为了宣传,或者更好听一点,为了推广,平乡的师傅们请来了中央电视台的人,也请来了比奇。
央视《武林大会》栏目组的人员在一遍遍试镜头、对动作,比奇举着剑走神,他觉得很多都是武术以外的东西,但是中国人都必须承担,比如所谓的一种宣传的责任、一种产业化的责任、一种走向世界的责任、一种历史的责任。
他说不出半点这些责任的不好来,毕竟,他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来中国还在山东农村,住的是简易房,上的茅厕下面还有养猪在嚎叫。但是现在,同一个地方,住的已经是带有抽水马桶的干净酒店了。
变化不仅仅是这些。尽管说不清好坏,尽管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但他愿意看到在传统的前提下所发生坚持的变化。
比奇师徒共同的理想,是退休后每天早晨端着泡好的茶去公园练习武术。这样的生活,他们在济南英雄山见过,著名燕青拳、陈氏太极拳宗师张福祯老人,每天品茶练武,张弛有致,怡然自得。
至于下午的安排,比奇可能去跳Salsa,丹尼尔则会去弹贝司。

- ·贺岁档:暴力与影像 | 2008-12-30
- ·从“危机”说起 | 2008-12-30
- ·焦雄屏:这是一个超越的时代 | 2008-12-25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对策 | 2008-12-22
- ·两岸文化沙龙:文化因差异而富有魅力 | 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