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涛认为这也不应当是环保的手段。在他看来,普通人的环保应当就是减少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环保虽然没有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但它能够被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胜利。
“作这个秀就是为了吸引大家关注。我们希望能够让普通人关注到气候变化问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人们慢慢了解和熟悉之后,环保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相信他会愿意付诸一定的行动,说不准还会成为环保人士。”
“地球一小时”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所有项目比重只占到1%不到,却成为迄今为止受关注程度最大的一个项目,皆因为它没有以一个悲痛的、教化者的形象出现,胜在能够让全民参与,既轻松又时尚。
关上灯点亮希望
去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斯间,蔡涛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在为3月27日晚20:30-21:30这一小时做准备,为了让更多的城市和建筑参与进来,他的同事们被细分到有人专门负责一线城市的联络,还有人专门负责二线城市的推广。
三个月的时间里,到3月24号时,全国已经有21个城市同意加入这个活动,而其中绝大多数在东部较发达城市,辽宁、江苏省份都有两个城市参加这一活动。活动选在成都启动,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考虑,经历了地震后的四川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加之LOGO为大熊猫的基金会今年是进入中国三十年,选择成都水到渠成。
由于是第二次举办,蔡涛和他的同伴们感到了今年的工作明显更容易开展。“地球一小时”今年是已经第四次在全球举办,中国2009年开始加入这个活动,当时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这一项目的工作人员要亲自上门和政府、企业推介,基金会的志愿者也在各地忙着和当地的媒体接洽。幸运的是,2009是低碳概念在中国开始被猛烈宣传的一年,到2010年两会时期,关于低碳的提案已经成为了主流政治话题,地方政府开始对环保的重视无疑为“地球一小时”的再次举办添了许多便利,同时,有着上一年的成功和知名度护航,2010年,蔡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做成了这件事情。
北京的鸟巢、水立方,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南京的夫子庙,从传统到现代,这些著名建筑的景观灯都一一熄灭。
这不是一个有强制力的活动,但如果个人愿意遵守这个约定,或许外国人和以往的经验能帮你度过这黑暗中的一小时。2007年在当这一活动第一次在悉尼举行时,全悉尼大概有200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大家伴着烛光举办了酒会,艺术家们在一些公共照明区域进行表演。在中国,去年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举行了暗夜婚礼,年轻人也举行各种各样的PARTY,把自己从电脑前、商场里解放出来,交流感情。总的来说,如果你愿意,你没必要在黑暗中蜷缩一小时,你可以过得一点也不无聊。
不过,世界自然基金会不希望这个活动做成一个简单的 “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他们尝试做得更多,作秀之余,将环保常态化才是最终出路。在3月27日的活动结束之后,今年还将有一个低碳周的活动,不过困难在于,如何把这一周的碳排放减少计算出来,看到真正的实际效果,因此还需要一些监测公司的帮助。
和世界著名企业合作对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不是没有先例,在曾经合作过的“碳减排先锋”的项目中,诺基亚、惠普、可口可乐许多品牌都有参与,几年的时间里一共减下了5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数字惊人。
- 地球一小时 2010-03-25
- 白云峰:习惯了别人拿我说环保的事儿 2010-03-24
- 环境税年内难有定论 2010-03-24
- 环保部针对强沙尘天气启动应急预案 2010-03-23
- 季季有花开 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