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文 近日有关港媒薪资的话题层出不穷。内地同行们大跌眼镜——哇,原来在国际化大都市香港,记者一个月才拿万八千啊。
香港记者协会调查统计,超过六成的香港传媒人员每月平均薪水不到两万,这其中不乏从业十年以上的老前辈。刚入行的新人,每个月往往只有几千块钱拿。这个薪水搁在大陆,兴许算得上丰厚,但在消费高昂的香港(即使内地通胀,但香港的住房、交通还是贵出一大截),这点工资用来过日子实在微不足道。
当年,笔者带着新闻理想来到香港求学。国际背景、华人社会、民主体制,在香港学习传媒行业再适合不过。区区弹丸之地,居然有十几家日报和杂志,有线、无线、亚视、香港卫视及凤凰几大电视集团旗下数十个频道,再加上各类八卦周刊和马经,连每天在地铁里发放的免费报纸就有四五种,百花齐放,五彩纷呈,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媒体的高密度就意味着高度竞争。笔者当年有幸亲眼目睹大名鼎鼎的无线电视(俗称TVB)的员工,因为公司克扣薪水每个周末集结于电视台门口游行抗议,甚至冲击高层。09年金融危机,以公信力著称的香港第一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大幅裁员,侥幸存留的记者编辑,每月也要减薪5%至10%。
香港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但凡愿意花五六块钱买份报纸的市民,除了看股票和跑马新闻,就是看八卦,猎新奇。所以港媒的采编手法,以追求夸张、耸动效果居多。一桩车祸命案,记者们拼的是谁能拍到血肉模糊的案发现场,越恐怖越好,这样才能夺人眼球。打开电视看社会新闻,尽是些强奸、凶杀、暴力、援交,即使是时政新闻,也以抨击政府为多,可怜的煲呔(特首曾荫权的昵称),不知道被媒体恶搞了多少回。
狗仔就更不用说了。香港狗仔可谓名头响亮、驰名中外。偷拍、窃听、挖料,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只要上司一声令下,蹲山头、睡马路、吃便当,盯他个三天三夜,守他个地老天荒,也要拿到一手的料,换来攀升的收视率和销量。
听上去变态吧,这就是香港记者的生活。笔者接触到的香港记者,大多瘦小枯干,双眼充血,衣着随意,那些每日劳碌的女记者,有的从外表上甚至分辨不出性别。但这番没日没夜的折腾,却只能换来一个月万来块钱的人工(香港方言,工资的意思)。是不是太离谱些了呢?
我当年的同窗,一个奔三的香港男生,从供职于《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南华早报》多家媒体,每次跳槽皆因薪水太低不够家用。但跳来跳去,却发现也不过千百元的浮动。他无奈下重归校园,寄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毕业后好有个质的飞跃。
这时节又是一拨新闻系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几家设有新闻学院的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是国际上数得上的好学校,但不少优秀毕业生却在新闻路上踟蹰了。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陈惜姿撰文呼吁,“新闻系的学生,不少都是尖子,他们的市场价值很高,别的行业争请他们……不少报馆都是上市公司,虽不至于赚大钱,但好歹是一盘牟利的生意。记者入报馆工作,不是入慈善机构,不应只谈理想不谈薪水。”
当年有幸听陈老师授课,敢讲敢说可谓女中豪杰。话说这位陈老师曾也是一名优秀记者,无奈梦醒时分,回校园体面地教书,告别灰头土脸的港媒生活。
相比香港,内地记者的待遇还算得上不错。大陆幅员辽阔,读者众多,有做不完的新闻,也有拿不完的车马费。可以选择实现理想,也可以选择谋得个衣食无忧。所以说,去香港,还是进投行、进港企的好,在大陆,才好混这个码字的营生。
- 世茂重张三驾马车 2011-05-06
- 港交所下半年将推出“人证港币交易通” 2011-05-05
- 李嘉诚的人民币REITs 2011-04-29
- 索尼游戏网络逾7000万用户资料遭窃 2011-04-28
- 香港是个辐射源 201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