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近50年(1958至今)国家大剧院工程曲折历程
周总理亲自抓的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被提上日程,那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58年,中央就已经将国家大剧院批准立项,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并由清华大学完成了建筑设计方案,并且选址就选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西侧。但众所周知,那时我国国力还很弱,在北京市同时建设十大建筑,财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并且当时为建人民大会堂而进行的拆迁工作已经十分艰巨,国家甚至动员了当时的建设工程部等部委腾出了一些办公楼来安置拆迁户,这时北京市已实在没有能力再安置为建国家大剧院而拆迁的居民。
为此,中央决定暂停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总理说,等以后有了钱、有了条件再建。而这一缓建,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便搁下了。
建设国家大剧院一直是周总理未完成的心愿,临终前总理将两项工程托付给当时主抓建设的万里同志,一是北京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国家大剧院。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终于被提上日程。但这时却有很大的争议,引起争议的主要是当初确定的建设地点到底是建国家大剧院还是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这其中还有个插曲:1982年中央决定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已经批准立项并开工,基础已基本做好。但随后全国出现了基本建设规模过分膨胀,中央为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停、缓建一批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项目,也决定停建。这样,已经挖好的基础就撂这儿了。
这之后的几年,文艺界倡议建设国家大剧院的呼声很高,每年的两会上,都有文艺界的代表和委员提交议案、提案、建议等,要求兴建国家大剧院。
1996年10月在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议中写到“要有计划地建设国家大剧院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正式明确下来,1997年将大剧院建设地点确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1998年1月,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业主委员会的人员由北京市、文化部、建设部三方人士组建而成,代表国家行使业主权利,承担业主责任。
这样,跨越近40年的国家大剧院工程的建设终于拨开云雾,正式开始了。
方案确定的曲折内幕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所引起的最大范围、最大影响的争议恐怕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建与不建或建在哪里,而是对于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
现已确定的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将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然而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外太空的现代建筑,让许多人难以接受,许多人称其为“大蛋壳”,甚至是“水煮蛋”。
面对争议,大剧院业委会党委书记王争鸣透露,这个方案的确定不是不顾反对意见而草率决定,而是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认真的筛选、论证程序。
1998年,工程业主委员会对设计方案的招标采取国际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建筑设计方案招标。参赛的有来自10个国家的40多个设计单位,提交了69个设计方案。
方案经过了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并展出以供社会公众参观评选。国内建筑行业专家、剧场技术专家和表演艺术家等专业人士频繁召开座谈会进行论证,并分别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代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人士召开正式会议以广泛征集意见。
在正式召开的专家会议上,与会人士大多数明确表示支持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至此,在较大的专家和群众支持的基础上,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被最终采纳。
自1998年4月13日正式发标,至1999年7月22日方案确定,整个过程历时1年4个月,其历时时间之长、征求人数之多、反复比较数量之大,堪称国内之最。
攻关!技术难题一项项得到解决
根据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构想,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景观如下:巨大的绿色公园内,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形的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天空。有人将建成后大剧院的外形形容为“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要把法国建筑师的作品从图纸变成现实,却并不那么容易。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最大跨度达212米的钛金属覆盖只有0.44毫米厚!可见其技术难度有多大。
面对一系列的技术难点,施工者是怎样解决的呢?王争鸣介绍说,就现在的建筑水平来说,许多技术难题并不是没有方案解决,难就难在尽可能少花钱,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难题一:超深基础施工
大剧院地基最深处达32.5米,是目前全国公共建筑中基础最深的,对防水、抗浮及支撑防护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地基施工时为避免不断渗出的地下水影响施工,需要进行“降水”,即不停地将地下水抽走。这样一来,一个问题随之发生:不断抽取地下水,将在大剧院一带的地下形成一个“地下水漏斗”,并以其为圆心和顶点向四周扩散,由于缺少地下水的“支撑”,干燥的土壤势必会被压缩,发生沉降,并导致地基下陷。由于人民大会堂与大剧院近在咫尺,其地基将可能发生沉降,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民大会堂地面建筑出现裂缝。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施工人员的解决方案是打造了一道达60米深的“地下连续墙”,即用混凝土从最高地下水位直到地下60米岩石层处,砌了一道密封的地下隔水墙,将地基围得严严实实,像一个巨大的“水桶”,水泵就在“水桶”里面抽水。这样,无论地基里怎么抽水,隔水墙外地下水也不会受施工影响,人民大会堂地基土壤层的地下水也就不会受到丝毫影响,难题迎刃而解。
难题二:钢网架结构
大剧院的屋顶是个椭圆大穹体,其内部骨架由钢结构焊接而成,东西轴跨度212米、南北轴跨度144米,周长达6000多米,可以将北京工人体育场整个罩住,重达6750吨,是国内建筑之最。这样一个钢网架结构的施工难度极大,对其不变形、稳定性、抗风载、抗荷载、抗震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在国内从未有过这样巨型的钢网架结构施工的经验,有些问题只能在摸索中解决。
1 | 2 |